荆轲的名声是能通过“刺秦失败”得来的,而不是先有千古名声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后刺秦失败的!
首先,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想“效法曹沫“而不是”效法专诸“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荆轲一开始并没有想杀死秦王,而是想劫持秦王,逼秦王赢政签订和平条约。
这种事春秋时鲁国的曹沫就干过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当时曹沫在鲁庄公手下任大将,曹沫与齐桓公当政的齐国多次交战,都失败,鲁庄公不敢打了,就割地献城求和。
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公在柯地会盟,主席台上只有齐桓公、鲁庄公、曹沫和管仲,曹沫就拿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退回鲁国的土地和城邑,并盟誓不得反悔。齐桓公都答应了,曹沫才放了齐桓公。齐桓公事后虽然想反悔,管仲劝他以诚信为主,齐桓公就履约了,一时传为美谈,鲁庄公要回土地,齐桓公得到了好名声,霸业更加坚挺。
荆轲受燕太子丹之邀请去刺秦王赢政,本来的想法就是杀了一个赢政没有用,杀了一个赢政其它人的做秦王,一样要找燕国的麻烦,因此他也想效法曹沫劫持秦王赢政,逼赢政签订和约,为燕国换来长期的和平。
因为这个想法,所以当荆轲打开督亢地图,图穷匕首现以后,他并没有像”专诸“刺王僚一样一刀上去让秦王毙命,而是想抓住秦王,结果没抓住,让秦王围着柱子转,在其它人的帮助下杀死荆轲。荆轲刺秦失败。
其次,荆轲要想实现”效法曹沫“的目的,需要等真正的帮手,但是太子丹不给时间。历史上刺客的命运一般就是三种:
第一种是曹沫式的,完成使命,全身而退;第一种是专诸式的,完成或者完不成使命,自己的命都扔在现场了。专诸、聂政都是这类型的。第三种是主动放弃刺杀,自杀或扬长而去的。像刺杀赵盾的刺客就自杀了,刘平派去刺杀刘备的刺客就放弃刺杀计划扬长而去了。荆轲是一个义士,不想做第三种刺客的。他很惜命,也不想现场与秦王同归于尽。他想做曹沫,既完成使命,又能全身而退。荆轲能想到的方法也就是劫持秦王,逼秦王签订和约。
要完成这个使命,靠荆轲一人完不成任务,荆轲必须等自己约定的一个朋友到来,二人一起去才能完成任务。
但是太子丹心急,等不了,给荆轲选了一个据说13岁就能杀人的秦舞阳做荆轲的帮手,并且对荆轲说,要不然让秦舞阳先行?荆轲很生气,说去行刺不能全身而退,那是楞头青才干的事,我本来等一个朋友,就是要全身而退,你这么急着催我,我就不等了。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为什么要等帮手呢?因为假如荆轲一个人去,即使劫持了秦王,逼秦王签下和约,那么荆轲也走不出秦王宫,只要他对秦王一松手,秦王就会下令把他杀了,然后收回和约,荆轲这样就白死,既没送出和约,也没有完成刺秦任务。
但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两个人一起制服秦王,秦王签下和约后,荆轲继续制服秦王,另一个人就可以拿着和约先行离开咸阳回燕国,荆轲计算时间,只要和约送出去了,他就可以放开秦王,因为和约送出去,将来会公布天下的,那么秦王就不能随意杀荆轲,荆轲就能活命甚至全身而退。
但是太子丹不给时间,荆轲只能悲壮地踏上行程,副手秦舞阳一进入秦宫就掉链子,使得荆轲独力刺秦,最终失败。如果秦舞阳不掉链子,两人合力,很有可能制住秦王,那荆轲的计划就成功了!太子丹的催促,既要了荆轲和秦舞阳的命,也要了自己的命。
其三,荆轲刺秦的过程很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容易流传。荆轲刺秦王,过程很悲惨!
先是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在易水河边,全都白衣孝服,已寓意荆轲一去不复返。高渐离又击筑,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曲《易水歌》,更让荆轲刺秦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荆轲刺秦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精彩的描述,荆轲临死前,说出了他刺秦失败的原因:
《史记,刺客列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由于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荆轲刺秦本来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一系列失误,最终功败垂成,让人扼腕,加上《易水歌》的悲壮渲染和广泛流传,荆轲刺秦王作为一个悲剧故事也为大家所熟知。从而造就了荆轲悲剧英雄的名声流传千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