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满清,知道满清历史的人不多,说刘罗锅都知道,原因是这几年的电视剧经常播放关于刘罗锅的奇闻怪事,但是详细情况就不一定明白了!先说说“刘统勋”刘墉简介。
这位就是“刘统勋”,而且他就是“刘墉”的父亲,这爷俩在满清,特别是在“雍正刘墉简介、乾隆”两朝,二位都是传奇人物,并且忠贞不二。刘统勋(1689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军机大臣,都是重要职务。
刘统勋官至宰相,这个官当了四十多年,就是一条刘墉简介;清正廉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吏治、刑部、军事、治河,他都干过,非常让朝廷和皇帝的信任,你说这可以了吧?如果没有过人之处能干一辈子吗?但是最重要的是不占不贪,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评、爱戴及皇帝的信任。
据传这就是刘统勋、刘墉父子曾经住过这里,一品大员够廉政吧!刘统勋一生有好多传奇的故事,在官任上一丝不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于上朝的路上,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帝在知道刘统勋的死讯后感叹不已,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刘墉自幼体弱多病,是刘统勋的三个儿子当中的一个长子,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等重要职务。刘墉接受了其父亲的良好教育,为朝廷当差期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特别是刘墉的书法造诣很深,大家都称之为“浓墨宰相”。清代的“嘉庆九年”(1805年)病逝,刘墉属于高寿,八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统勋、刘墉父子二人都是清代的朝廷高官,都是在他们的一生中“廉洁奉公守法”兢兢业业的为朝廷服务,从他们父子二人的身上看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重要体现。他们虽然作古,可后人们无不景仰。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如有雷同请与本人联系删除)欢迎评论留言。
历史上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罗锅,有没有跟和珅斗智斗勇的事?今天清风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刘墉,字崇如,号石俺,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之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因其书法造诣深厚,人称“浓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刘墉因父亲关系,以恩举人身份参加当年的会试与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侍讲,从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刘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与和珅没见过面。在做地方官时,刘墉秉承父亲政治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誉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赞许。
他在出任地方学政时 ,因为把关严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蒙混过关的人最后不敢如考场,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上书乾隆说: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刘墉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乾隆赞其“识政体”。
自古官场如战场,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在任冀宁道台期间,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贪国库银两,按律革职判死刑。乾隆爱惜其才,加恩诏免其一死。刘墉并未因这次死里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变得更加意气风发,刚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的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横行。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原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一面查清库存,赈济灾民,仅一年的时间,湖南就变成官场清廉,民粮丰足的模范省,刘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爱戴。
经过几十年地方历练,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这时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触。史书是如此记载他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也就是说,他跟和珅相处,常奉承恭维和珅,甚至不惜自损形象来博得和珅的高兴。从这不难看出,刘墉为人的圆滑与世故。
在当京官期间,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刘墉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乾隆指责为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嘉庆四年,委屈求全十几年的刘墉,又一次彰显男儿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为权势,顶住巨大压力,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将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黄泉路。
至于罗锅一说,据史书记载,来自嘉庆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这就是刘罗锅说法的最早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年近80岁,弯腰驼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结论刘墉就是罗锅。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嘉庆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