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高祖本纪》里有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审其食:“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此段话点出在刘邦和黥布的战争中,他被流箭所伤,在回去的途中,就一病不起。病入膏肓之时,吕后请了一位良医医治刘邦,医生一来,看了一下说,这病可以治。也不知道是安慰老刘的,还是这病确实能治,就和医生对病人说,安心养病吧,要相信现代医学如出一辙。老刘脾气不好啊,骗鬼呢,我这病扁鹊在世都救不了,天意如此,我不挣扎。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刘邦自知天命已到审其食,开始安排后事了,吕后就问他,陛下啊,你百年之后,萧相国也已经不在了,谁能代替萧相国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没表态,继续问曹参如果不在了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他有些愣头青,太过迂腐刚正了,陈平和他正好可以互补。陈平比较二,所以一个人很难支撑大业。周勃深沉厚道,但是文才学问不好,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可以让他担任太尉一职。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来,刘邦虎死威还在,他洞悉一切人的才能,一切人应该处的位置,刘邦到死之前还把这些后事安排得妥妥帖帖,但是唯一没有算到,他死后吕氏会专权,戚夫人会被吕后残害成“人彘”审其食。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早在刘邦还没有病危之前,就多有废太子的传闻,戚夫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无辜,她的枕头风吹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惹得刘邦差点废掉太子,复立刘如意,但是吕后利用“商山四皓”的忽悠本事,虎口夺食,终于保住了刘盈太子之位。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高祖病危,在一颗太阳陨落之前,必然发生很多不可能的因数、变数,在情况未明的情况下,吕后这种精于谋算的人是不会轻易做出任何决定的,一场宫变,或者一场储位之争,局势都尚不明确,吕后在之前会按兵不动。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其实早在高祖之前就有秦始皇去世后秘而不宣的事情发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 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这是秦始皇死之后发生的一段宫变事件,秘不发丧四天,尸体都臭了,拿鱼虾做掩盖。趁这段不发丧的时间,胡亥、赵高及一起冬巡的宦官五六人,私写诏书,说始皇的诏书在沙丘之中,并赐死公子扶苏、蒙恬。一切未有定数的时候,皇帝的死就是一场契机,有图谋不轨的大臣,也有大权在握的权贵,他们像捕食的獒犬,都在寻找机会,就算安排好身后事,也需要妥当行事。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吕后手段强硬,秘谋在发丧之前诛杀高祖身边权臣,因吕后在之前帮助高祖铲除异己,被身边大臣所忌惮,她想先发制人,快人一步,把那些有异心的人扼杀在摇篮里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高祖驾崩,死于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其实这也是当权者吕后所授意的,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当然是利益,没有一件事情的起因和利益无关,特别是在权利的中心。

审其食: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为何四日不发丧?

高祖驾崩,吕后与情人审其食秘密谋划,那些和高祖一起兴兵的人,本来就不服气面北称臣,今天高祖驾崩,他们更不愿意伺候少主了,所以这些人必须除掉,要不然后患无穷。不知道这些话怎么传到了郦商耳朵里,所以有些事,怎么也成为不了秘密,总以为别人不知道,殊不知已经被另一个人知道得一清二楚。郦商见到审食其就说,你们这样做不妥啊,皇上刚刚驾崩四天,你们就要诛杀诸将,恐怕天下大乱,怕是到时候你们也控制不了混乱的局面。

吕后是一个手段强硬而聪明的人,她深知刘邦手下的那些大将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如果不安排妥当,不但会大权旁落,还会被那些功臣所诛杀,她秘不发丧的最大目的,就是想伺机而动,铲除异己,最好是把那些不省油的灯全部解决掉。

因为在刘邦当上大汉集团CEO时,他已经对一批功高盖主,蠢蠢欲动的人实行了一次大清理,韩信、彭越、英布等等皆是下场凄惨,只有燕王卢绾被逼得远走匈奴,而樊哙、萧何、周勃、曹参等人都没有被杀。

不过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同时削弱吕雉的势力,刘邦死前打算诛杀樊哙,但是时也命也,还没有等到刘邦动手,刘邦就一病不起,挂了,再加上陈平等的保护,樊哙才得已活命。其实吕雉担心的是萧何、曹参、周勃、窦婴等人谋反,于是秘不发丧,想借着刘邦的名号把功臣们都杀掉。

吕后在高祖刘邦活着的时候,诛杀功臣,手段狠辣,显然这些事,她一介妇人肯定干不成,后面没有刘邦的授意,她也没有那个胆子去做,不过这些事借了吕后的手,遂了刘邦的心而已,好一招借刀杀人,自己还全能身而退,所以刘邦和吕后实属天生良配,可以说没有吕后就没有刘邦,两人唇齿相依。

吕后杀了韩信,诛了彭越,把他剁成肉酱,手段狠毒,残忍。张良、萧何等,既畏惧她,又痛恨她。吕后也明白自己在那些大臣们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比毒蛇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想在高祖未发丧之前,先发制人,把功臣一网打尽。

可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本来说好的秘谋的,怎么被郦商知道了,这件本来属于秘密的事,肯定不是什么秘密了,此时动手就太蠢了,所以吕后把这件事暂且按捺下去了。

再加上郦商说得也有道理,“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意思是说,如果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你还有什么手段镇压?审食其虽然是个小白脸,但是政治远见还是有的,他怕这事透露出去了,那些在外面的刘氏贵族联合外地功臣,来个里应外合,那么不但将威胁刘氏集团利益,可能吕后的性命都会堪忧,与其这样不如叫他们交出兵权,吕后听从了审食其的意见,没有对功臣集团下手,而功臣集团也忠心辅助汉惠帝刘盈,吕雉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吕后秘不发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她要稳固太子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扶持刘盈登上帝位在汉高祖驾崩这一段时间里,吕后的戏码是演足了。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我想她更想看到的是儿子稳当的坐上帝位。毕竟在高祖没有驾崩之前,就多有废太子的意向。自己又为高祖的煌煌大业,手上染血,被很多人嫉恨,在帝位未稳之前,她首先要保证儿子可以顺利继承刘氏集团的产业。

从刘邦死后,外戚专权就可以看出来,吕后的一步步谋算都是为自己的权利更加稳固,刘邦曾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宠姬戚夫人子如意为太子。此时如果贸然发丧,而不宣布下一任继承人,保不齐会有人拿这件事大作文章,这又将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与其等到有人提出来,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把这些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在刘邦去世之前,他已经看出吕后的野心,那份狠辣是男人都比不上的,其实刘邦也是心慌的,自己身死后,权利旁落不算,吕后还会善待自己的儿孙们吗,在看出樊哙有一丝异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派陈平、周勃前去诛杀于他,并且命令一定要见到人头,可是天不绝樊哙,刘邦自己就先挂了。

刘邦确实猜不到身后事,刘如意被毒杀,赵王刘友被饿死,梁王刘恢被逼死,她还把美丽灵动的美人戚夫人做成“人彘”,反正刘氏子孙可以诛杀的基本没有留下活口,为刘盈顺利登上帝位扫除了一切障碍。只有不起眼的薄姬带着儿子代王,远离是非,躲过了她的屠刀。

在形势尚且不明确的时候,刘盈没有一定把握可以荣登大宝,面南称帝的时候,吕后是不会放弃一切可以操作的可能,也是经过她的神操作,刘盈稳稳的登上了皇帝宝座。

《史记》 记载: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一切问题都没有,权臣的大权已经交了出来,儿子刘盈也可以顺利登记了,所以审食其在听完郦商之言后,于丁未发丧,大赦天下。到此这场本应宫变的事情,在郦商的建议下,审食其的理智下,吕后的首肯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纵观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是晏驾后秘而不宣,除了秦始皇之外,成吉思汗死后也秘不发丧,他在和西夏交战过程中,不幸染病,在临终前留下遗言,死后暂秘不发丧,待西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成吉思汗立下遗嘱后亡,西夏不久后投降,成吉思汗手下大将开始屠城,大举荡平中兴府。为什么成吉思汗要隐瞒自己去世的消息呢?虎死威在的谚语大家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只老虎的余威,对蠢蠢欲动者是一种威慑。

后记: 吕后作为高祖刘邦之妻,是一位性格刚毅、有抱负、有韬略的女政治家。 她为刘邦剪除异己,高祖去世后,他一力扶持儿子刘盈,可惜没有能够走到最后,惠帝去世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开始了外戚专权的大幕,吕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这么看起来,她当时想诛杀陈平,周勃是很有远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