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杨坚代周。
“宇文泰组建了关陇门阀集团”首先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并不合适杨坚代周。
关陇集团是后世学者对当时出身在武川军阵为主的势力统称杨坚代周,而这个集团最后出了北周、隋、唐三代的帝王将相,形成之始可以追溯到北魏,结果影响到李唐,所以说宇文泰组建并不合适。
“为何杨坚篡周称帝时大多无动于衷?”个人感觉有几点。
第一点,杨坚自身家族的地位与个人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隋文帝杨坚,西魏北周时期叫做普六茹坚。
他是弘农杨氏之人,自称为汉太尉杨震之后,因烈祖为武川镇司马,故子孙以武川为家,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关陇集团”成员。
北魏末年时,六镇起义,杨坚的祖父死于讨伐鲜于修礼的战役中。 其父杨忠,因年十八客游泰山,赶上梁兵攻郡,遂被执至江左。 在南土待了五年后,他的父亲随因为兵败投奔南梁的北海王元颢入洛,后几经易主,跟在了独孤信帐下。
时杨忠在独孤信手下,又恰在洛阳,便与独孤信一同护送魏孝武帝入关。
入了长安后,杨忠参与东西多数大战以及对梁的战役,以军功屡有升迁,为西魏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北周武成年间被拜为随国公,其人品威望是不容小觑的。
杨忠死后,杨坚承袭了父亲随国公的爵位。 因宇文护执政期间,杨坚并未依附,加上周武掌权后诸王弟势力渐起,需要外戚平衡。
他很快就凭借自身才华,以及太子妃之父的身份,逐渐被器重,并走向了属于他的舞台。
第二点,得人心者得天下,故人心都是易变的
从六镇起义到隋朝一统,其实人心之变化很难预测,也很难用正邪忠佞一类的说法评价,更何况当时的家族发展可能比国的概念更为深入人心。
隋文帝得人心是一个过程。
客观上讲,北周武帝末年穷兵黩武,到北周宣帝的荒淫无道,让北周在后期已经渐渐失了人心。
而北周武帝后期杨坚已经以宣帝后父的身份进入政局,在北周灭齐之战时引领水军,又在战后治理定州,可谓战功有之,政绩有之。
但外戚的势力虽然形成,却尚不足以与诸王之力完全抗衡。
北周走向衰亡最失人心的在于宣帝的很多行为和举措。
北周宣帝在周武死后杀了很多大臣,如功高盖主又深得人心的齐王宇文宪,如曾经周武的宠臣王轨等,并且宣帝为了稳坐帝位,还将能与杨坚直接抗衡的诸王叔给外放了…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令人寒心的,也是给自己挖坑的…
与此同时,宣帝本人贪图享乐,五后并立,又让位给儿子,进一步把大权放给了杨坚,也给了杨坚收拢人心,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尽管周武帝和周宣帝都有过想要杀杨坚的想法,但因为杨坚表现得太好,最终都未实施…
所以他们死后,能撼动杨坚的力量略显薄弱…
第三点,家族意识主导,大臣年迈或多为身计。
早年间宇文泰因为深得人心,又在贺拔岳死后抓准时机成为西土主心骨,以天官冢宰之位架空帝王,手握军权,这是北周建国的前提…
但20多年过去了,当初风华正茂的少年们死的死,老的老,能够震慑的帝王也已经离世,大臣们怎么都要为自己的后人还有未来的家族发展考虑。
不足以成器的帝王和足以影响家族未来的权臣,这个配置其实与北周建国前宇文家和元家的关系类似…曾经会选择的大臣们此刻也不是傻子…
另一方面,是我个人觉得不管杨坚是刻意还是发自内心,他表现出的对老将的认同感高于宇文家。
以名将韦孝宽为例。
北周灭齐之时,韦孝宽献过策,也靠计谋害死了北齐之将斛律光。但真正攻伐齐地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以玉璧要冲,唯他可守而没有让他参与进来。
战胜后,宇文邕路过玉璧,曾与韦孝宽谈论灭齐之战,言:“世称老人多智,善为军谋。然朕唯共少年一举平贼,公以为如何?”
当时韦孝宽回答说:“臣今衰耄,唯有诚心而已。然昔在少壮,亦曾输力先朝,以定关右。”
这话看似客套,最终宇文邕也让他入朝辅政,但显然是有帝王嫌他老迈,炫耀自己能力之嫌。
杨坚则不同,他启用韦孝宽去平定远在邺城的尉迟迥,这个平定可是他能立足称帝的首功…
第四点,或许就是天意了…
其实拥护北周的臣子们不全是无动于衷,反对之人里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人,一种受命功勋,有所姻亲,一种则是宗室亲王,有直接利益牵扯。
以赵王为首的五王摆了鸿门宴,但和项羽一样他们一不小心放虎归山,还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以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为首的姻亲,有些占了地利,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兵败…
他们的失败也进一步使得更多的臣子选择了无动于衷,保全自己。
总结下来,杨坚篡周称帝时大多无动于衷,一来是杨坚靠着自身能力,二来是北周末期存在了问题,三来是老迈的臣子们多为身计,四来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与每个人的利益牵扯影响的…
以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