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有责任吗乌台诗案?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
苏轼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乌台诗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这个案子说起乌台诗案。
一、乌台诗案简述:一个愤青带来的文字狱苏轼很不满王安石的变法,但他并没有用什么好的方法去表达他的意见。他上书几次陈述自己反对变法的主张未果之后,将他的不满发泄在自己的诗词之中。这导致他成了大宋第一愤青。
他愤青的表现在当时是朝野皆知的。就连我们熟知的大宋时代科学楷模沈括也看不下去,给皇帝打小报告,说苏轼诽谤朝廷。不过,沈括的“检正中书刑房公事”身份,并没有什么杀伤力。苏轼还是安然无恙地继续做他的官。直到那一天……
公元1079年7月27日,从江苏徐州调到浙江湖州才刚过三个月没几天的苏轼接到了弟弟苏辙的一封信。
苏轼兄弟感情挺深的,收到家书的苏轼心情舒畅地一边跟通判祖无颇聊天一边把弟弟的信拆开。
瞬间,苏轼面容凝固,口不能言!
苏轼画像
苏辙在信里告诉他,驸马王诜通报了一个坏消息:有人告发他诽谤朝廷,讥讽皇帝,朝廷已经派出钦差大臣皇甫遵前往湖州要将他押解回京。
原来,元丰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苏轼从江苏徐州抵达湖州上任后。按照惯例向皇帝写了一道谢恩表。在这篇名为《湖州谢上表》中,有“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句。
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立马接连上章,据《湖州谢上表》里这两句话,弹劾苏轼诽谤朝政。
御史台的御史可不比沈括,监察百官可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皇帝宋神宗此时正值焦头烂额、心火上升之际, 于是批准了御史台逮捕苏轼的请求。
面对突变,苏轼惊慌失措,把公务委托给祖无颇之后,办了请假手续,在家等待钦差的到来。
(这里有一件事比较蹊跷,就是为何苏辙的信使会比钦差大臣的快?宋朝孔平仲的《孔氏谈苑》里说,皇甫遵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儿子忽然生病,结果耽误了半天。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并不可信。我想,真正的原因是驸马王诜的信使比皇甫遵的信使先走一步。)
第二天,当身穿官袍官靴,手持圣旨的皇甫遵,带着两名御史台的兵士,气势汹汹来到湖州府时,苏轼非常害怕,不敢出去。祖无颇安慰他说:“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总还是要出去应对吧!”
苏轼说:“我现在已经是罪人了,恐怕不能再穿朝服了吧?”
祖无颇头脑还算冷静,他对苏轼说:“你还没有被定罪,不算罪人,当然应当穿朝服出迎。”
苏轼的情绪这才稍稍稳定,穿上官服,出去见皇甫遵。皇甫遵脸色铁青,一言不发。苏轼说:“我知道自己多次激怒朝廷,今日贵使前来,肯定是赐死,死倒不怕,只求能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冷冷地看了苏轼几眼,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倒还没有那么严重!”
他拿出诏命,众人打开一看,不过是将苏轼革职带进京的普通公文。苏轼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皇甫遵催促立即上路,两名兵士上前将苏轼套上枷锁,拖上了官船。
苏轼书法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监狱,八月二十日正式被提审。
提审官第一句话就问苏轼五代以内有无誓书铁券。苏轼一听,立马浑身凉透了。誓书铁券是皇帝特赐给功臣及其子孙的免死诏书,御史这样问的意思是分明就是苏轼必死无疑了。惊恐的苏轼,经不住御史的轮番折磨,屈打成招。
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系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做出终审判决。苏轼因“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御史台是当时的审讯机关。在其庭院中,有一棵柏树,经常有数千只野乌鸦栖居在上面。人们戏称御史台为“乌台”,因为乌鸦在中国代表“丧”,喻义进了御史台的人,基本上是凶多吉少。苏轼这个案子由御史台负责,也因此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虽然因文字而受牢狱之灾,但结果还算不是很坏,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磨难。但苏轼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历史上观点不一。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苏轼并没有被冤枉!按题主的问题来说,在“乌台诗案”中,苏轼是有责任的。
二、苏轼的那些愤青诗:含沙射影容易被人捕风捉影。我们还是先看看作为导火索的《湖州谢上表》吧。苏轼自己招供,里面确实有诽谤朝政的内容。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湖州双休
我们来解读一下: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即湖州风俗纯朴,是东南地区平安悠闲的城市,山水清秀,是朝廷礼遇贤能的好地方。这是在埋怨朝廷不给他委以重任。
“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自己个性古怪顽固,人微名小,才学浅陋,议论不当,别人各有所长,自己毫无所长。这是正话反说,借此自我吹捧。
文中还说自己在仁宗朝就在中央做过官,现在又连续担任地方长官。这不是在摆臭架子、老资格,埋怨现任皇帝对自己不如前皇帝。
苏轼说皇上'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皇上知道我愚昧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员,知道我年老不会惹事生非,也许还能照顾百姓。这分明是对维护变法的新进官员的人身攻击!还自诩'老不生事',难道朝中的人都在惹事生非?
朋友们或许会说我这样解读有点“歪解”,但当时御史台的人就是这样给皇帝解读的,而且苏轼也无法反驳。
上面这几句还算好的,苏轼最后的牢骚,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那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才是重点。
这句话里,我们都知道“其”是指苏轼本人,“新进”是指苏轼自己新上任,“生事”是指自己不懂事。然而,在御史台那些乌鸦嘴里,解读出来却完全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其”是指皇帝,“新进”指那些有才华的新官员(比如苏轼自己),“生事”就是搞事情。联系整句话,苏轼那是对皇帝极其不满啊。
也许朋友们会说御史台这是曲解文意,但难道这样解释不可以吗?完全可以啊,是苏轼自己给别人留下“后门”,能怪谁呢?
《苏东坡》剧
苏轼才高八斗,诗文皆精,作品固然精彩绝伦,文中有几句牢骚也只是含沙射影,亦不影响作品质量。但要读出苏轼诗文中的不满和牢骚却并不需要多少文采,何况那些御史台姥爷也并非不学无术之辈。于是,愤青苏轼更多的“牢骚文”被御史台翻了出来:
朝廷给贫民发贫困补助款,苏轼就说:“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朝廷要兴修水利,造福农桑,苏轼写《八月十五日看潮·其四》:“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皇帝下令盐业专卖,严禁私营,他就写《山村五绝》:“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朝廷颁布新法令考核官员,苏轼就写长诗《戏子由》讽刺: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以上这些诗文里,难道没有一丝抱怨和幸灾乐祸吗?含沙射影终究让人捕风捉影。从这点来看,苏轼一点都不冤枉,甚至是咎由自取。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是朝廷官员,难道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吗?宋朝不是文人言论最自由的时代吗?
我来继续给朋友们分析。
苏轼画像
三、不能好好做事、认真说事,就容易被人生事。苏轼当时的官职左右不过是通判和知州。通判,是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知州,简单点说,就是皇帝派去监察通判工作的。
作为替朝廷管理一方人民百姓的基层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除了基础建设、给百姓做裁判外,就是稳定民心。至于改革的好坏,不是这两个职位的人该去评论的。你只须把人民百姓生活的现状如实反映给朝廷就好了。
讲事实,不要去妄说原因,更不能因事论人!
偏偏苏轼讲了事实以后,还要含沙射影把原因暗示一遍。
偏偏苏轼说的原因都是皇帝辛勤工作的结果。
偏偏苏轼刚好因诗文而名声大噪,作品传播面广而传播速度快。
……
这些,一来不是苏轼的职位该做的事情,二来给皇帝和朝廷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三来给社会带来怨气以及不稳定的可能。
作为民间的“意见领袖”,任何朝代都不会蹦容忍的。枪打出头鸟,说“怪话”的苏轼被抓,完全没有任何冤枉。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四、用不正确的方法,有理也挨打。任何一个有志于报效国家的官员,关心国家大事责无旁贷。但必须有两个前提,才是真正的关心,否则就是事与愿违,违了初心。
第一个前提,是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依据事实反映情况,前面已叙述。
第二个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
我满来看看苏轼用的方法。
一开始,他正式上疏给皇帝,表达自己对变法的看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皇帝没有给他任何反馈。这很容易理解:
有可能因为他的官职太小,皇帝根本就没有注意。就像当初沈括举报苏轼诋毁朝政皇帝也没有搭理他一样;有可能是苏轼上疏的额内容被皇帝认为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这点我不敢肯定,因为没有研究过他的这份上疏),一次不予理睬;有可能是上疏的人太多了,皇帝忙于变法新政,压根就没有去看着些上疏。苏轼的上疏跟众人的一起被搁置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朝政要职基本上都是改革派,苏轼的上疏可能被拦截了,没有送到皇帝手上。苏轼一看自己的上疏没有反应,心里就开始有怨气了。于是就把自己的这些怨气发泄到诗文里。这不但是非常不正确的方法,还是非常危险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时的苏轼,是“因理撒泼”,将本来有理的事情搞得自己“无理”了。
苏东坡故事图画
五、领导正难过,你拿冷水泼,怎能不记你的过?1079年,是皇帝宋神宗很难过的一年。
三年前,也就是1076年,皇帝第二次把王安石罢相之后,再一次接过了宋王朝的改革大旗。然而,三年过去了,改革的结果并不如宋神宗之意。皇帝正为这个事情头疼,希望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帮助他把改革进行到底,以彰显自己的治国能力。
就这样一个特殊的改革关键时期,苏轼的牢骚无异于给皇帝再次泼上一瓢冷水,皇帝能不生气吗?总不能看你苏轼一副事不关己幸灾乐祸洋洋得意的样子在湖州舒舒服服的潇洒,而我作为皇帝还要在这里受你们的白眼。
这是“天时”不利,但苏轼没有足够的政治高度,直接撞到枪口去了。
那时把持朝廷的,依然是王安石的门生以及他提拔的新进之士,比如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何正臣。这些人都是乘着改革之风飘上朝廷高位的,根底较浅、声望较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司马光、苏轼这样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危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旧党人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只要有适合的时机,便不遗余力地予以抨击、打击。
而他们的工作是刚好就是负责监察朝廷官员(私底下专门整治反对派)。眼看能整治的都整过了,剩下的都是些小鱼小虾了,刚好苏轼这条官不大名声却挺大的大鱼自投罗网来了,他们能不喜出望外?
苏轼在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声望比较高。欧阳修去世后,苏轼逐渐成为文坛与学界的领袖人物。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拥护他的那些文人,扳倒了一大半反对派!而苏轼的声音比较高,是个大喇叭。把苏轼给扳倒了,等于就把这个喇叭给堵起来了。
苏轼没有看清他们的嘴脸,在“人和”上半点也吃不到好。
小人的阴谋刚好对上皇帝的胃口。口无遮掩的苏轼被办可以说是他运气不好,但最重要的是他给了小人机会。说他是冤枉的,真心说不过去。
御史台督察院
六、小结综上所述,我认为“乌台诗案”中,苏轼并没有被冤枉。
至少,御史中丞李定给出的“苏轼四大该杀之罪”,确实条条属实:
第一,苏轼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想到他依然怙恶不悛,其罪恶昭然天下,该杀!
第二,古人说,对于恶人,先行教导,如果不听从,然后可以诛杀之。陛下等待苏轼悔过自新已经很久了,可是他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面对朝廷、圣上,依然口出狂言,傲慢无礼,为中外人士所知,该杀!
第三,苏轼讥讽、诽谤、抨击圣上朝廷的诗文言论,虽然没有什么道理,却颇能蛊惑人心,混淆视听。为官之人,不遵循陛下的法令,内心冥顽不化,不服从皇帝的教化,按照先王的法令就该杀头!
第四,苏轼精通史传,应该懂得侍奉皇上要遵守君臣之礼,诽谤圣上就是死罪。但他却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私愤,公然诋毁圣上的名誉。苏轼怨恨陛下不重用他,所以对陛下所施行的一切政策都彻底地诋毁,真可谓明知故犯,该杀!
在封建社会里,这四条大罪,苏轼如何能洗得脱?
感谢朋友阅读,有不同见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