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存在于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国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由于记载较少,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也较少,给人的印象也不如唐宋元明清那样深刻。提到商朝,大家起码会有两个印象,一个是奴隶制,一个是甲骨文。
先来说甲骨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晚清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的价值,在此之前发现的甲骨多被人刮去文字,当成药材“龙骨”售卖商朝国王。同时也是王懿荣将甲骨文断代为商代,殷墟遗址也随着甲骨文的发现被逐渐重视起来(迄今为止在殷墟发现的有字甲骨大约15万片)。
至此商朝国王,人们对商代的了解才逐渐增多,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即使是古人对商代的了解也并不多。《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之中记载的就是商朝的历史,应该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可惜这些史书没能流传下来。甚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未必见过这些史书,孔子曾发过商代“文献不足”的慨叹(论语·八佾)。
商朝的甲骨文作为目前考证最早的汉字,其意义不言而喻,在商朝末期还出现了另一种文字——金文。金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青铜器保存较为方便,对金文的研究历史要比较古文长很久,早在秦汉的时候,就有商代的青铜器出土,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在这是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接下来聊聊奴隶制,关于商朝的社会性质,由于史料记载过少,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上世纪50年代中期,郭沫若撰写的著名论文《奴隶制时代》把关于商朝社会性质的讨论推向了高潮。商朝存在有奴隶是人皆可知的事实,但商朝究竟是不是奴隶制社会在当时颇有争议,当时主要有这样四种看法:原始社会末期说,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说,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说,再有就是郭沫若所支持的商代是奴隶社会。
商朝的奴隶普遍被用来“人殉”、“人牲”。人殉就是在古代有身份的人死后给他们陪葬,为了让这些王公贵族死后仍能享受生前的奢华生活,找活人陪葬就成了一种风气,奴隶自然成了这种风气的牺牲品。人牲就是用活人当祭品来祭祀,目的和前面差不多,不同的是人殉的奴隶是为了服侍阴间的主人,这种奴隶死后可以保留全尸,而人牲的奴隶普遍会遭受大卸八块的“待遇”。而传统的奴隶是用来干活的,直白点说就是充当牛马,用来扛砖石,种地出力气的,这也是商朝的奴隶和传统奴隶的区别之一。
奴隶和甲骨文可以说是商朝留在现代的一种印象之一,每当人们提到商朝就会想到这两种东西。除此之外商朝还为现代留下了一批价值不菲的商朝文物,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或者拍卖会上都能见到商代文物的身影,它们的出现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