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就不符合逻辑,怎么多少代之前先辈武艺不好,多少代之后的孙辈也必须不好吗呼延赞?
《杨家将》中呼延赞的武艺呼延赞,比不上杨门的人,但实际上也是数得着的大将,但不管呼延赞厉不厉害,应该和他的后代孙辈没有必然的联系。《水浒》中的呼延灼,位列梁山五虎上将之一,名震四方,确实非常厉害。虽然书中说呼延灼使用的是和呼延赞同样的兵器——一双铁鞭,但不能说就是完全学的呼延赞流传下来的武艺。
这个问题呼延赞,其实有多种解释:
第一,同样一套武功,有的人练得好,可以天下无敌;可有的人练得不好,却显得武功平平。比如少林大洪拳,有的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当然厉害非常。再到少林名家洪熙官手中,几乎也属于天下无敌。可是,现在谁再提大洪拳,好像就是练习武功的小套路而已,很难称得上是上乘武功。难道这样就可以说大洪拳不厉害吗?那为什么在赵匡胤或洪熙官那里就可以威震天下?
第二,还说呼延赞和呼延灼。也许二人练的是同一套拳法或者武功(包括兵器),但根据二人的天赋或所下的功夫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再者,武功拳法,应该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也许就是这套武功到了呼延灼手里时比以前完善得多了;再或者是呼延灼除了学习家传的武功,还学习了其他的武功,拜了其他的老师,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呼延灼比呼延赞厉害,是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并不能说呼延赞的后人,就必然要和他一样,武功在一个水平上。
以北宋初期历史为背景的演义小说中,常常有铁鞭王呼延赞的形象。这位呼延王爷赤胆忠心,是正义的化身,与杨继业、高怀德、郑印齐名,“呼杨高郑”被称为北宋初期的四大王。演义小说《呼家将》讲述的是呼延赞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的故事,《水浒传》里的双鞭呼延灼也被描写成呼延赞的后裔。
图注:《杨家将》中有关呼延赞的情节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呼延赞这个人吗?真实的呼延赞是怎样一个人呢?
呼延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只不过没有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出神入化。他原本是赵匡胤身边担任侍卫一类的管制,因跟随王全斌灭后蜀有功,被提拔为副指挥使。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呼延赞参加了征讨北汉的战争,他在战争中表现勇敢而受到赵光义的重视,“面赐金帛奖之”。呼延赞宣称,自己深受国恩,不与契丹同生,在身上刺上“赤心杀契丹”的字样。他的妻子、儿子、仆人等全家都跟他一样刺字。后来,他又给自己儿子的耳朵后面另外刺上“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
图注:呼延赞画像
真实的呼延赞是个行为怪异的人。第一怪是作战时的服饰怪,呼延赞作战时骑乌骓马,在额头上缠一道红色巾帛,在军中十分显眼。第二怪是使用的兵器怪,他制作了不少古怪兵器,其中有“破阵刀”“降魔杵”等,还有一种“铁折上斤,两旁有刃”的武器,应该类似于三尖两刃刀,每一种有十几斤重。第三怪是日常行为怪。他曾经在隆冬季节,用冷水浇孩子,希望用这种办法使孩子长大后不怕寒冷,身体健壮。他有个儿子生病,他居然刮下自己腿上的肉做羹汤给孩子治病。
呼延赞擅长使用的兵器是铁鞭和枣槊,演义小说可能就是据此把他写成“铁鞭王”。雍熙北伐失败后,呼延赞向赵光义请求去镇守边关。赵光义召见他,并让他表演武艺。呼延赞穿着戎装,骑在马上挥舞着自己的铁鞭和枣槊在内廷中驰骋。又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呼延必兴、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显领进来,“迭舞剑盘槊”。后来,赵光义任命他做了马步军都头、保州刺史。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九月,呼延赞又担任冀州兵马总管。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呼延赞去世。他的儿子呼延必显被提拔为军副都军头。演义小说中呼延丕显名字,应该就是来自呼延必显。
图注:《杨家将》中呼延丕显下边关捉拿潘仁美的情节
参考文献:
《宋史》卷二七九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
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