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氏集团脱颖而出,取曹魏集团而代之并最终一统天下。这其中深层次原因一言难尽,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鹰视狼顾的司马懿善权变,深谋奇策范石生平简介;其超群的睿智才干要甩曹爽等一干人马八条街。司马氏一系人才辈出,司马懿是其开创者,虎父无犬子,他的两个儿子,一昭一师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他的女婿杜预也绝非等闲之辈!

范石生平简介:如何评价魏晋时期刻了两个“功德碑”的杜預?

范石生平简介:如何评价魏晋时期刻了两个“功德碑”的杜預?

一范石生平简介、生平简介

范石生平简介:如何评价魏晋时期刻了两个“功德碑”的杜預?

杜预(222~284年)字元凯,西晋时期大将,著名学者作家范石生平简介。晋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司马懿之婿。

历官魏尚书郎,成为司马昭高级幕僚,封为丰乐亭侯。司马炎代魏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迁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入为司隶校尉。太康五年(285年)病逝,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

二、跌宕人生

(1)、杜预因其父亲杜恕长期与朝中权贵不和,直到三十多岁也未出仕。

司马昭掌权后,为了巩固扩大其执政根基,在任用贤良的前提下,亦任用了许多亲戚宗族,于是才子杜预和羊祜、山涛等被司马昭重用,杜預担任司马昭相府的高级幕僚,并恢复了他丰乐亭侯的爵位。

又因杜預妻子高陆公主是司马昭的妹妹,因而逐步成为司马氏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在平蜀的战争中,他与司马昭的主簿师纂都被派去担任两路重要部队统帅的幕僚。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军攻灭蜀汉后,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不听命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次年正月,钟会在准备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在这场变乱中,钟会的许多僚属丧生,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因功被增封一千户。

(2)、杜預是一个高段位的军事家, 是灭吴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善于用兵,知己知彼,常常给予敌人致命打击。灭吴一役,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咸宁四年(278年)杜预继任羊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他继羊祜后,积极筹划灭吴,曾三陈平吴之利害。

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采取羊祜伐吴方案,发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

杜預担任西线指挥,智取江陵,招降交、广,为西晋的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户。

(3)、全国统一后,他在江南兴修水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受益之田万余亩。

(4)、杜预平生博学多通,勤于著述。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律令、算数、工程诸方面均有著述或研究,被称为“杜武库”。在群经中,特别好“左氏”,自称"《左传》癖"。

咸煕元年(264年)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杜预亦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并承担主要工作,《晋律》的全部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

杜預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之《左传》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还著有《春秋释例》等。

三、树碑立传

(1)、这位赫赫有名的杜预大将军有一癖好,就是虚荣心过于强盛,到了晚年此心尤甚,因而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蠢事。

杜预自认为自己功德无量,自我感觉良好 ,为了留名于世 ,竟煞费苦心在临死前请人刻了为他歌功颂德的两个"功名碑",他将一个刻碑,立于岘山之巅,另一个刻碑则沉于汉水之底。他心想哪怕天崩地裂,总会有一个刻碑存留于世,即使沧海桑田,他的鼎鼎大名将与山河同在。

这个极度追逐功名者,其蠢行可谓史无前例。据《晋史•杜预传》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记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其意是杜預欲后世留名,将自己功绩刻在石碑上,沉于水底、立于山上,不管为陵为谷,这两个石碑,总有一个是后人能够看到的。

他曾露骨的自白心迹:只求功名留世,不求道德圆满。

实际上凭他的文功武绩亦能在史上留有名声,但他却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其蠢行丑态淹没了他本身的功绩,败坏了他自己的名声。

(2)、唐代张九龄、温庭筠,宋代陆游、范成大等的诗文中,都有讥讽鞭笞杜預的诗句。

温庭筠诗:"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

陆游在《题城侍者岘山图》诗中:“汉水沉碑今在哉?千年岘首独崔嵬。”其意是,历经沧桑,汉水与岘山之刻碑,都寻觅不见了,只有岘山翘首昂立于天地之间。

范成大在《读史》诗中:“汗简书青已儿戏,岘山辛苦更沉碑”。

直到了元、明、清和近现代,文人墨客话题中的杜预,已经很少有人记起他的功绩,但立碑与沉碑之举,则被人常常谈起,成为追逐功名的历史笑柄。

(3)、中国有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之名言,可是那些“名声”,都不是靠自我标榜得来的。

杜预的老丈人司马懿最哆嗦的是曹孟德,曹操死后传说有七十二疑冢,也未见其墓碑树在哪里。但是魏武虚怀若谷,纵横天下,鞭挞宇内,登高望远,眼中只有沧海横流之英雄形象 ,照样名垂青史!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武则天,死后竟留下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然历史是公正的,武则天称帝期间虽有滥用酷吏,豢养男宠的记录,但是她重视农业生产 ,促进经济繁荣,改革弊症,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墓碑虽空无一字,但在人们的心目中确是一座醒世丰碑,顶得上百卷史书,使其千载扬名!

宋代包拯墓前的墓碑刻的什么内容,人们往往记不得那么清楚了,但是他那镌刻在石碑上的“家训碑” 却惊心动魄,如雷贯耳,令人肃然起敬。‘’包青天‘’三个字,字字千钧,震聋发聩,青史留名!

结束语: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悲呼!斗转星移,西晋距今还不到两千年,未曾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岘山、汉水杜预之“功名碑”今又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