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实践,成功难,确保改革成果不被断送更难秦国变法。有很多条件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和速度以及成效,下面我从几个角度分析下秦国变法为什么最终能成型并保存住改革成果。

一、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秦国变法。改革推进的最大阻碍是既得利益集团,其实力大小会影响改革成果的取得和保存。东方六国都是西周取得天下后分封的周天子血亲和功臣建立的国家演变,继承了一整套的宗法分封体制和相应的思想文化观念,旧有的贵族实力强大,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掌握舆论主导权,这也就导致东方六国的改革必须以来外来客卿为主,通过强势君主的支持才能推动,这种改革很难触及旧贵族核心利益,需要妥协,改革的基础很脆弱,这也导致一旦君主过世,旧贵族很快会反扑。这也是魏国、赵国等各国变法最终都在支持改革的君主过世后遭到旧贵族反攻倒算,最终彻底失败。秦国由于立国时间较短,经济政治相对滞后,旧贵族的力量相对薄弱,君主更容易集权和推动改革。

二秦国变法、旧有思想观念的阻力。改革最重要是目标是改变思想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对于现有制度的认识。东方六国都是周人礼乐文化的继承者,文化积淀丰厚,这固然是财富,但对于已经变化的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这种思想文化财富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阻力,旧贵族往往利用这种文化观念证明自身合法性,阻碍改革。。反观秦国,是华夏民族和西戎民族的融合,文化上的落后,也导致其受到的束缚较少,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这就是商鞅变法的观念能较为完整全面被秦孝公接受并落实,加上秦国改革前在六国中实力较弱,备受欺压,更被六国排斥,不承认其华夏身份,斥之为蛮夷,秦国上下通过改革强国强兵的意愿强烈,更容易凝聚人心,推动改革。

三、是否培养支持改革的新力量。改革要推进,成果要保存,必须有全力支持改革和保卫改革的新力量。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井田制和建立军功爵制,前者彻底摧毁旧贵族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化既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又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经济支持,后者也打破旧贵族对政治权利和意愿垄断,大量下层人群通过军功获取土地成为以军功起家的地主阶级,形成了拥护改革对抗旧贵族集团的新力量。这也使得即使秦孝公和商鞅死去但支持改革的力量依然强大,旧贵族难以反攻倒算,推翻原有改革成果。东方六国的改革往往只是解决当前急迫问题,很难触及核心问题,对于支持改革的新力量培养不足,也导致旧贵族反攻倒算时,没有力量维护改革成果。

四、继任君主的态度。人治社会,君王态度对于改革态度尤为重要,尤其是支持改革的前任君主死去后,继任君主态度更重要,新任君主如果为了稳定政权获取旧贵族支持,往往会推翻改革,导致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幸运的是秦孝公的继任者一方面车裂商鞅平息旧贵族的愤怒,但也没有推翻其改革成果,相反持续推动改革,确保商鞅改革的成果落地生根,推动秦国不断强大。东方六国则往往因为前任君主去世,政局变换,新君继位,向旧贵族妥协,导致改革最终流产。

秦国的改革给我们很多启示,如何减小阻力,统一思想,培养改革力量,维持改革政策持续性,确保政权变动不影响改革,这些都是改革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推进现有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根据网友“历史的泡泡糖”提醒,加了季君之乱部分)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发生过5次内乱:1.太子杀人;2.渭水大行刑;3.武王举鼎;4.嫪毐作乱;5.成蟜叛国。现在一个一个分析当时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为什么又没有造成秦国衰退?

秦国变法: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

一、太子杀人

秦国变法: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

秦太子赢驷,年龄尚小,纵容手下,屠杀一个村子人。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就敢大肆指使卫兵,杀害一村人,这背后要是没有甘龙为首的复辟势力的支持和操作影子,我是不相信的。但是秦王在背后鼎力支持,赢虔靠到幕后,使老贵族不敢抬头,商鞅以太子年幼无知为词,未加处罚,但是割掉了太子傅赢虔的鼻子,在太子傅公孙贾脸上刻字,以示处罚了太子。但是秦王孝公也将太子流放。

秦国变法: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

如是这般,平息了民怨众怒,但是秦王孝公高压在上,赢虔退避三舍,诸始作俑者(甘龙等反对派)未敢再有动作。

秦国变法: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孝公卒,子惠文君立。索隐名驷。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正义为,于伪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秦国变法: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

二、渭水大行刑

秦国变法: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

太子杀人事件处理完之后,某年春耕之时,以孟西白三族为首的老氏族,与狄戎部落,因为灌溉田地用水发生争执,并从而引发大规模械斗,死伤数千人,造成了秦国灌水渠道的毁坏。

说实话这也是甘龙等老贵族在背后的阴招。商鞅到达械斗现场之后,一方面安排恢复白里渠灌溉,另一方面迅速查案,并派出快马上报秦孝公。争取到秦孝公支持之后,商鞅放开手脚,严格执法,在渭水依法行刑(秦律,私斗者斩)杀了近800名。

为什么也没有造成动乱,因为一是得到了秦孝公全力支持压住了想复辟的以甘龙为首的老贵族势力,二是商鞅,严格按照已经颁布的律法执行,平息了诸多部落之间的矛盾纷争。

三、武王举鼎

秦武王在位仅8年时间,身强体壮,孔武后战。执政有抱负,有谋略,善策划,喜好比武较力。但在与大力士举鼎比赛的时候,不小心大鼎掉下来压断了大腿致死。死的时候23岁没有子嗣,导致秦王即位无人,而秦惠文王子嗣众多,争夺皇权继承,产生了内乱,史称季君之乱。

但是秦国的大臣,以朝廷内外最有权势的魏冉为首,与芈八子一起迅速平定朝局,迎接秦武王的异母弟,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嬴稷回国继位。并在嬴稷继位后,平定了任庶长的季君公子壮和大臣、诸侯、公子的造反,诛灭所有参与造反者,迅速地化解了秦国内乱。

《史记· 卷五·秦本纪第五》: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

四、嫪毐作乱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记载: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於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因吕不韦的关系,秦始皇母亲太后与嫪毐私通,生下了孩子,太后与吕不韦将嫪毐又升官封侯至长信侯,称“假父”,意图造反登基。后秦始皇权柄日盛,与昌文君、昌平君帅兵平反治乱。车裂嫪毐,灭其三族,死党枭首,余者迁役。

为什么嫪毐权力这么大,甚至掌握了国玺的时候,都没有造成秦国非常大的内乱,动摇国基根本呢?因为一有三方势力制约,秦始皇、吕不韦和太后;二是秦嬴政心智成熟,战略卓绝,诸大臣齐心协力;三为嫪毐造反名不正言不顺,除死党跟从,无秦人支持。

五、成蟜叛国

成蟜是秦始皇的亲生弟弟。身为长安军,他奉秦王的命令去韩国,迫使韩国割让土地百里给秦国,被封为长安君。但是夏太后死后,失去了保护伞,在城角率军攻打赵国的时候,他在屯留,背叛秦国投降了赵国。

为什么也没有生出大的乱子,一是秦始皇已经执政,并清除了国内各种反对势力;二是秦国武力强大,赵国不敢轻易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