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金匮之盟,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没有传给儿子,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上认为赵光义是奉太后“金匮遗诏”旨意行事,继承皇位是合法的。但“烛影斧声”的传闻使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相传赵匡胤去世的当晚金匮之盟,曾召弟弟赵光义(开封府尹)入宫饮酒,室外的宫女、太监在暗淡的烛光中,隐约地看到了赵光义离席摆手后退,而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还发出清晰声响的一幕。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才告辞。次日凌晨,即传出了赵匡胤的死讯。
皇后即派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来议登基事宜,王继恩却请来了她的小叔子赵光义金匮之盟。皇后随机应变,立即哭泣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您了。”,官家———是皇帝的意思,皇后这样表达,表示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从此刻起,赵德芳当皇帝的机会丧失殆尽。
赵匡胤在年富力强时猝逝,赵匡胤死的当晚与赵光义相处,第二天赵光义又抢在赵德芳之前进宫,迫使皇后承认了自己的帝位。这一切,留下了许多疑惑,明眼人都晓得赵光义有弑兄夺位的嫌疑,这是大逆不道之举,如果传遍天下,赵光义不仅皇位不保,还会众叛亲离,甚至招来口诛笔伐、死于非命、遗臭万年。
至此“金匮之盟”横空出世了。根 据《太后传》: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宋太祖赵匡胤的妈)自知来日无多了,召赵普入宫记录遗愿:她对宋太祖赵匡胤说:“周世宗传位给幼子,主少臣壮,是你当皇帝的原因,你要吸取教训,你的帝位要先传匡义,匡义再传匡美。匡美传于德昭,使国有长君,这是国家之幸。”赵匡胤泣拜接受。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藏于金匮之中。金匮之盟的真假又是一谜,但赵光义后来逼死了弟弟和侄儿,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是真的!而自己的长子也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被逼疯了。
杜太后去世时是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太祖正值不惑之年,身体健康,无短寿天折的征兆,杜太后凭什么能判断出太祖比太宗要早死呢?如果真的有此事,太祖生前包括临终都没提到过,不蹊跷吗?尤其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由赵普说出来,这正常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与赵普等君臣联手伪造的,目的是彰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不过,宋太宗继位后,坚决贯彻执行了宋太祖的治国方略,延续了太祖的政治路线,稳定了北宋的局面并灭掉了北汉,尤其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功不可没,没人愿意把他真实得位的经历揭露出来罢了。
“金匮之盟”应该是伪造的,《宋史·杜太后传》记载中本来就有一个说不通的地方,按记载杜太后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病危,她将赵匡胤和赵普叫到病榻之前,问赵匡胤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当上皇帝。赵匡胤说是祖宗积德了,杜太后却说:“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并遗命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以保国有长君。赵匡胤答应之后,杜太后又命赵普做好会议记录,藏在金匮中,是为“金匮之盟”。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杜太后怎么能提前知道赵匡胤会早死呢?赵匡胤若不早死,等到他死时赵匡胤的儿子已经很大了,自然不存在什么幼主继位的问题。而事实上,即使赵匡胤在50岁就“暴毙”,但他的次子赵德昭都已经25岁了,年级也不小了。所以杜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最主要原因——怕幼主临朝,是站不住脚的。况且,这样也明显高估了杜太后对赵匡胤的影响力,在传承皇位这个问题上,赵匡胤不可能盲目听从自己母亲的意见,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搞出个“金匮之盟”应该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深了大家的怀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