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和杨广什么关系,李渊在晋阳起兵,正式开始防抗隋朝的统治,同年十一月攻克隋朝都城大兴,并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他的孙子杨侑为皇帝,是为隋恭帝。
李渊之所以在攻克京城之后仍然奉杨氏为帝,主要是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打基础李渊和杨广什么关系。中国历史上因为过于着急称帝而身败名裂的事情太多了,比如三国时期的袁术、清朝初期的吴三桂等人,他们不合时宜的称帝行为让自己成为权天下的众矢之的。
而真正沉得住气李渊和杨广什么关系,先稳住局势再称帝的成功人士也有很多,比如三国时期曹操看得就很透彻,这么多人催着他称帝,他才表达自己愿意为周文王。后来的朱元璋恪守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曹操和朱元璋才成为最终的赢家。
而李渊当时的情况与朱元璋非常类似,全国的义军比比皆是,自己虽然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但是此时也不能贸然行动。毕竟有隋朝皇帝在的话,他还和其他义军一样有“清君侧”、保护皇帝的堂皇的借口,而如果直接自立为帝,则背负了铁打的造反罪名。
从另一方面来说,李渊攻入大兴之时,杨广尚在江都,此时李渊若想称帝,就必须把杨广除掉,然后再自立。而立杨侑为帝的好处就是,李渊可以接受禅让啊,这是古代皇帝最喜欢的一块遮羞布了,到时候李渊可以向全国宣告,自己的皇位不是造反得来的,而是隋朝皇帝自愿禅让的。
这个亲戚关系要看怎么论了,广义上讲,只要存在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都能算是亲戚。换言之,您家出了五服的同宗都可以算作广义的亲戚。甚至血缘疏远得已经不认识的同宗,理论上也可以算,这其实就是刘备与汉献帝刘协攀亲戚的依据。再比如您的岳父母、小舅子、小姨子,虽然跟您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姻亲关系的存在,你们也同样算是亲戚,包括他们的后代跟您的后代,理论上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亲戚。
如果这么论,同一个地域内、甚至不同地域的人往上翻几代、十几代、几十代……都可以扯到点儿广义上的亲戚关系,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么论的!除了刘备那种出于政治需要的“牵强附会”……通常情况下,同宗五服以内论亲戚,出了五服基本就形同路人了。除了集体祭祖时论个辈份,基本很少有来往。当然,不排除个别出了五服还经常来往的特例。
至于姻亲,基本一代到头、有的甚至连一代都到不了头,为什么?因为离了……当然,存在血缘关系的表亲除外,比如您父母离了,您父亲与您舅舅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您和您舅舅以及他的儿女依然是存在血缘关系的,不是吗?您父亲可以不认原来的内侄、内侄女,但您必须认他们是您的表兄弟、表姐妹。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上表,一表三千里”,表兄弟、表姐妹之间走动还是比较多的,下一代之间有的已经比较少走动了,再下一代不少其实就已经形同路人了。因此,表亲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也就论个两代而已,再往下基本也就是见面点个头……
武则天与隋炀帝到底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之所以和隋炀帝杨广能够扯上关系,不是因为父系,而是因为她的生母出身弘农杨氏家族。据史籍记载,武则天的外祖父叫杨达,是隋王朝的宗室、大将军杨绍之子。那么,杨绍又是什么人呢?杨兴之孙、杨国之子。往上追溯了这么多代,武则天的母系也没有和隋太祖杨忠、隋高祖杨坚扯上什么直接关系……换言之,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与隋炀帝杨广之间早已经出了五服!说白了,杨氏和他父亲杨达的这个宗室身份其实跟刘备差不多,或许有可能略微近那么一点点。可刘备好歹还姓刘,武则天已经不是杨家门头上的人了,与隋炀帝之间又隔了一层。试问,您家出了五服的一门同宗家闺女的孩子,跟您又能有多大关系呢?
换言之,武则天的生母杨氏虽然是隋王朝的宗室女子,她家这一脉与隋王朝大宗的血缘实际上已经相当相当疏远了……但不管怎么说吧,好歹她也是弘农杨氏,不是吗?不过,其家族之所以还能够步入上流社会顶层,最主要原因并不是隋王朝宗室这一重身份,而是因为武则天的外曾祖父杨绍曾经担任过隋王朝的高级武臣。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傥城郡公……即便杨绍不姓杨,这样的地位也已经足够显赫了!
综上所述,武则天与隋炀帝存在血缘关系是没有疑问的,但这种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非常疏远了。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与隋炀帝之间便已经出了五服,就更别说武则天还是姓武、不姓杨的“外人”。在父系社会的大框架下、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说武则天与隋炀帝没有什么关系,似乎也不为过。总而言之,武则天与隋炀帝只能算是广义上的亲戚,但血缘关系已经极度疏远了。在现而今,这样的所谓亲戚关系,基本上已经形同路人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