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大河,流淌着无数一生都为爱恨纠缠的男男女女皇太极与大玉儿。大清的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对于爱情也是较为多情的男人。作为大清的开国皇帝,皇太极的一生从来不缺美人,他这一生中也爱过许多位女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女子便是大玉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孝庄太后。

皇太极与大玉儿:剧中多尔衮与大玉儿本该结为夫妻,为何让皇太极当了第三者?

大玉儿出生是幸运的皇太极与大玉儿。生于蒙古贵族,她自幼受万千宠爱,不仅衣食无忧,还能接触到许多她好奇的事物。高贵的出身并没有让大玉儿变成一位娇气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玉儿也渐渐成长为一位美人,而且还是满蒙的第一美人。

在大玉儿成长的过程中皇太极与大玉儿,有一个男人一直陪伴着她,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多尔衮。两人不仅门当户对,而且两情相悦。大玉儿最纯真的岁月里便是由这个男人陪着她度过。那时候的大玉儿很天真,她曾无数次以为,她会嫁给这个叫多尔衮的男人,会跟他快快乐乐的厮守一生。

然而,命运又岂会随便让人称心如意呢?更何况,生于贵族,享受着家族带来的利益,那么她也该背负上为家族谋利的责任,而这个为家族谋利的做法便是以她的婚姻作交换。

在沙漠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喇嘛为大玉儿算命,她预言说大玉儿乃贵人之相,她会嫁给帝王,并且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对于这个喇嘛说的话,大玉儿从来没有相信过,她只知道她的命运绝不会是预言出来的。但是,她信不信又能如何呢?

最关键的是,大玉儿家族里的人信了,她的姑姑甚至因为这局预言一手策办了她很皇太极的婚事。可以说,大玉儿是权力的牺牲品。嫁给了皇太极后,她的生活虽然过得十分富贵奢华,皇太极也时常赏赐她许多珍稀宝贝,但是大玉儿却过得不开心。在大玉儿的心里,十分痛恨这个男人,因为是他的存在让她跟多尔衮没有了未来。

在大玉儿嫁给皇太极的那个新婚之夜,皇太极十分高兴,因为他是喜欢这个有着满蒙第一美人之称的女子的。皇太极以为大玉儿能嫁给他也定然十分欢喜,毕竟他是一国之君,成为他的皇后是多少女子一生的梦想!然而,大玉儿的反应却让皇太极深深的感到失望。

红烛摇曳,新婚之夜两人相对之时,大玉儿看皇太极的眼神只有无尽的冰冷与憎恨,她敢爱敢恨,从来不会掩饰自己。如同深渊寒冰似的眼神很快的把皇太极心中的欢喜浇灭了,纵然皇太极如何挑逗她,大玉儿也不为所动,如同一个木偶般,很是木讷无趣。这让皇太极心里很气。

其实皇太极是知道大玉儿喜欢多尔衮的,可他明如此为什么还要娶大玉儿呢?有人说是因为大玉儿的身份地位能给皇太极带来利益,也有人说是因为皇太极喜欢这个满蒙第一美人,还有人说,是因为那个喇嘛对大玉儿的预言。不论原因怎样都好,在爱情方面,皇太极是个第三者是毋容置疑的。

在大玉儿成亲的那个晚上,多尔衮无数次想要去把她劫走,却有心无力,无助的他只能一杯又一杯的酗酒,想要以此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在那个晚上,多尔衮的意识是模糊的,他忘了自己是谁,也忘了自己为何会受伤,他的脑海里只有大玉儿的名字,反复飘荡。

当晚多尔衮受伤之事皇太极自然是知晓的。面对着身下对自己冷漠的大玉儿,皇太极不知该怎么拨动她的心了,出于对多尔衮的妒忌,他故意对大玉儿说起多尔衮受伤的事。此番刺激让大玉儿心中如同刀绞,终于忍不住落泪。

虽然大玉儿后来渐渐的也习惯了嫁给皇太极的生活,但是她这辈子却从来没有爱过皇太极,而后来的皇太极也深知自己此生都不可能会让大玉儿爱上自己,慢慢的把他的爱转移到大玉儿的姐姐身上。

大玉儿作为一个女子,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她以为能抓住自己的幸福,却被幸福耍了摔了一跤,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并且还要为这个不爱的男人生儿育女,看着自己爱的人后来死在自己面前。

我们哀痛这个女子的不幸,同时也该庆幸自己没有生于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如今的社会,文明开化,我们都拥有了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但愿像大玉儿这样的悲剧永远也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吧

先说明一下,无论是正史也好,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也好,都不认为洪承畴是因为孝庄的美色才投降女真人的。想想也不现实,皇太极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汉人,将自己的爱妃拱手送上,给自己带一顶绿帽子?再者,洪承畴是大明高官,什么样的美女没见过,怎么可能为了一个蒙古女人,抛弃汉夷之防和孔孟之道,去屈身事贼,这根本不现实。所以说,洪承畴的叛变,肯定有其他重要因素,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

皇太极与大玉儿:剧中多尔衮与大玉儿本该结为夫妻,为何让皇太极当了第三者?

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洪督师到底为什么叛变?

皇太极与大玉儿:剧中多尔衮与大玉儿本该结为夫妻,为何让皇太极当了第三者?

皇太极与大玉儿:剧中多尔衮与大玉儿本该结为夫妻,为何让皇太极当了第三者?

洪承畴是福建人,少年时以聪慧好学著称。23岁考中举人,24岁高中进士,算得上年轻有为,深得朝廷器重,才31岁就出任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算得上是春风得意。

皇太极与大玉儿:剧中多尔衮与大玉儿本该结为夫妻,为何让皇太极当了第三者?

真正让洪承畴名扬天下的,却是他的军事能力。崇祯年间,陕西大乱,流民四起,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时任三边总督的杨鹤(崇祯宠臣杨嗣昌的父亲)手下无猛将,无精兵。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让时任陕西督粮参议的洪承畴领兵出战。这本是无奈之举,没想到洪承畴给了他一个巨大惊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洪承畴设埋伏于林中,当农民军靠近后,先是大吼大叫,弄得似乎四面都是埋伏,吓得农民军四散逃窜,然后再带兵杀下去,虽然斩首不多,才300多人,但吓退了农民军,保住了韩城。一时之间,在陕西官场,此事传为美谈,大家纷纷议论,原来读圣贤书的洪大人,还会打仗,还会杀人。

皇太极与大玉儿:剧中多尔衮与大玉儿本该结为夫妻,为何让皇太极当了第三者?

崇祯三年,洪大人因为剿匪功勋,在老上司杨鹤的提拔下,升任延绥巡抚,成为一方大员,封疆大吏。但是,他和他的上司杨鹤却在剿匪大计上发生了巨大分歧。杨大人是典型的儒家出身的官员,主张以抚为主。洪承畴却更像一个法家,主张以剿为主,甚至不惜杀降,认为对付农民军就是要杀,杀得人头滚滚,才能镇住他们。在他手里,被杀掉的农民军有五六万之多,甚至有老百姓称他为洪屠夫。

一年多后,事实证明杨鹤以抚为主的策略全面失败,农民军投降后再叛乱的现象层出不穷。崇祯皇帝一怒之下,罢免了杨鹤,让洪承畴出任三边总督,全面负责清剿农民军一切事宜。没有了杨鹤的掣肘,洪承畴终于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安心清剿农民军。陕西境内的农民军扛不住洪承畴进攻,纷纷逃离陕西。崇祯看到洪承畴的厉害后,不仅保留他的三边总督职务,而且还让他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

洪承畴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期望,设下巧计,伏击当时最大一股农民军李自成部。潼关南原一战,数十万农民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灭。李自成只带了18骑,逃入商洛山中,整个农民军起义陷入了最低潮。如果这个时候,洪承畴还能继续担任三边总督,继续清剿李自成,那么后来鼎鼎大名的李闯王也许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以洪承畴的本事,李闯王找不到翻盘的机会。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就在洪承畴几乎剿灭李闯王的同时,女真人的铁蹄已经踏上了京畿大地,女真军队两路南下,京师为之震动。两面受敌的大明王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秦军(陕西军队)入卫京师。

君命难违,洪承畴只好放下剿匪大计,和孙传庭一起,率领5万秦军,风尘仆仆赶往京师。随后,崇祯任命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专门负责对女真的战事。崇祯十四年,孤注一掷的崇祯皇帝调集关宁兵和秦军等几乎所有明军野战主力约13万,交给洪承畴,希望他能一战定辽东。洪承畴知道这么做不妥,苦劝无效之下,只能遵令出兵。于是,一场大战就此展开——松山之战,成为明清之间力量此消彼长的转折点。

洪承畴打农民军没问题,那群大老粗,怎么是洪大人这样熟读兵书战策的用兵高手的对手。可面对能征惯战的女真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洪大人用兵重前权,轻后备(意思是重视前面,轻视自己的后方)的毛病被女真人捉住,导致笔架山的粮草仓库被女真人毁去。没有粮食导致军心涣散,各路总兵无心恋战,大多自行逃散。洪承畴坚守松山半年之久,终于因为弹尽粮绝,又无援兵,最终城破被俘。当时,他一心求死,以大明忠臣自居,甚至连崇祯皇帝也以为他一定殉国了,还给他举行了风光的国葬。

如果洪大人真的死在女真的屠刀之下,那么倒也称得上文天祥一类的人物,忠君报国,矢志不渝,以身殉国。但历史在这里给大明王朝,也给洪承畴开了一个玩笑:一个熟读论语,一个深谙孔孟之道的文臣统帅,居然投降了,做起了女真人的官。洪承畴的选择,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去回顾历史,可以细细分析下,洪大人为什么投降。

洪大人怕死吗?我认为他既怕也不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当时被俘的时候,让他选择,相信他一定愿意慷慨赴死的。因为那时的他,心中有一股气,一股为大明,为君王决然赴死之气。有句俗话说得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当时的他,死便死耳,而足道哉。可时间越长,心中的这股气就越来越弱,开始变得不想死。当年,蒙古人也是用这套对待文天祥,可文天祥毕竟不是洪承畴,无论你用什么办法,就是死不屈服,可洪承畴做不到。

除了怕死以外,对大明王朝的失望,可能也是洪承畴投降的重要原因。作为明军的最高统帅,没有人比洪承畴更了解大明王朝的虚实。松山一战,几乎大明所有的王牌机动力量都丧失殆尽。洪承畴困守松山长达半年之久,抵抗不可谓不激烈。可是,一个援兵也没有。洪大人对大明,对崇祯可能都失望了。这样的朝廷,在面对女真和农民军的两面夹击下,到底还有没有希望?洪承畴对这个答案越来越没底,反而是看到了女真兴起时的勃勃生机。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最终让洪大人做出了倒戈叛变的决定。

洪承畴的叛变,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污点。当他后来劝说少年英雄夏完淳投降时,夏完淳昂首回答:我朝有个英烈洪亨九先生(洪承畴字亨九),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天下。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洪承畴身边的人以为夏完淳不认识洪承畴,忙告诉他,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轻蔑一笑:洪大人以身殉国,天子亲自为他祭奠,天下谁人不知,上面坐的叛徒夷犬,岂敢冒充洪大人?洪承畴听后羞愧不已,最终杀害了夏完淳。

另有当世大儒黄道周,忠于大明,兵败被俘。洪承畴受命劝降于他。黄大人当即写下一幅对联,表明自己的心迹:史笔流芳,未能平虏忠可法(史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洪承畴)。这副对联既赞扬了史可法,又骂了洪承畴,黄道周的风骨,令后人赞叹不已。

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洪承畴其人,确实忠于过大明,但最终也背叛了大明。他的背叛,可能是出于怕死,可能是出于对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的绝望,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其实,满清朝廷也看不起他这个人,最终把他列在《明季贰臣传》。可见,当汉奸的下场就是,连他的主子都看不起他。

参考资料:

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