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尚可喜,实际上,在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并没有参加,也即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的是,是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尚可信。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信在广州危急之下发兵围困其父府邸,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可信被清朝下旨逮问,缚送京城,随即赐死。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尚可喜为何坚持效忠清朝,而不是跟随吴三桂起兵呢?对于平南王尚可喜,作为原先明朝的将领,为何没有和吴三桂一起造反,以此恢复明朝江山呢?

首先尚可喜,对于三藩之乱的起因来说,直接原因就是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决定撤藩,契机就和平南王尚可喜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留其长子尚可信镇守广东。康熙准其归老辽东,但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下令撤藩。对于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平南王尚可喜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也即其已经准备从广东迁回自己的家乡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了。但是,让平南王尚可喜没有想到的是,平西王吴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圣旨后,选择了举兵造反。对于吴三桂,为了对抗清朝,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吴三桂还是康熙皇帝,显然都在拉拢平南王尚可喜。

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平南王尚可喜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效忠清朝,二是背叛清朝,也即和吴三桂一条路走到黑。值得注意的是,在吴三桂起兵之后,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尚可喜、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基本上都落入到吴三桂的掌握中了。并且,对于平南王尚可喜的手下,也有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在原先明朝文臣武将的响应下,吴三桂等人几乎攻占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作为原先明朝将领的尚可喜,却不为所动,也即他坚持效忠清室。更为关键的是,尚可喜还依靠广东等地的兵力,以此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这无疑为清朝调集兵马、平定叛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

进一步来说,作为原先明朝的将领,平南王尚可喜加入到吴三桂的阵营中,无疑是容易让人理解的。但是,尚可喜却选择和康熙不离不弃。那么,问题来了,尚可喜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首先是因为尚可喜的年龄。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尚可喜于公元1604年出生,在三藩之乱爆发的公元1673年,尚可喜已经70多岁。考虑到清朝时期的平均寿命,70岁的年龄,已经是高寿了。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年龄上的缘故,尚可喜不愿意冒险上吴三桂的船。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意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显然希望通过急流勇退,从而获得一个善终的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急流勇退的大臣,往往都获得了相对不错的结局。

最后,另一方面,虽然平南王尚可喜原先是明朝的将领,但是,早在明朝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十月,沈世魁骗尚可喜至皮岛,意图诬以罪名,加以谋害。此事为尚可喜部下许尔显等人侦知。正是因为明朝将领的诬陷,促使尚可喜决定归顺后金和之后的清朝。在此基础上,在归顺清朝之后,不管是顺治皇帝,还是康熙皇帝,都对平南王尚可喜予以重用,这也是其坚持效忠清朝的重要原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比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再次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这对于尚可喜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了,也即其被加封为“亲王”,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了。综上,在三藩之乱中,虽然尚可喜的儿子最终起兵造反,但是,尚可喜自始至终都在和吴三桂划清界限,从而影响到三藩之乱的最终走向。

小编是非常喜欢清史,尤其对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历史尤为喜欢。对于尚可喜该不该列入“三藩逆臣”小编有自己的一番想法与大家分享。

尚可喜: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尚可喜: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尚可喜出生辽东海州(今辽宁阜新市),成年时期因后金入侵辽沈,故外出避难,此后辗转流离加入明朝军队。1623年加入明军水师(因与父亲走散,实则寻找父亲下落),1631年因表现良好被提拔为游击(武官的职称,从三品)。1633年尚可喜被上级官员沈世魁意图诬陷,加以谋害。最终因明朝官员的谋害致使尚可喜转入后金政府阵营(今清朝爱新觉罗家族)。

尚可喜: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尚可喜: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尚可喜: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尚可喜: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皇太极得知收入大将尚可喜,更是喜出望外,第一次见面时,皇太极出城30里相迎,并且盛赞“达变通权”,“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盛赞之后并给予尚可喜总兵官(超出游击几个档次,正二品)之职,赏赐珠宝无数,并归还尚可喜家人27人。1636年加封尚可喜为智顺王,1642年将尚可喜编入汉军镶蓝旗,1649年改封平南王,赐金印金册。清朝帝王用最高的礼仪对待尚可喜,对尚可喜而言可谓有知遇之恩。

1655年尚可喜旧病复发,肺不好,咳嗦有痰,而且时常发作,于是尚可喜第一次向顺治帝请求解甲归田,顺治帝考虑到五十周岁的尚可喜正是好年龄,更应该为国家为清朝奉献,所以并未批准尚可喜回老家养病,到1673年,尚可喜发出第十一次申请,请求回老家养病。表明尚可喜并不想占山为王,也不为权利所诱惑。三藩之乱最终结果也是封地受赏,尚可喜看中的如果是这些就不会在自己的当打之年请求解甲归田。

平南王在收到康熙撤藩的消息时,是极力拥护的,无奈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被吴三桂蛊惑,年迈的尚可喜集结兵力反抗北上,吴三桂因担心尚可喜偷袭后方部队,起兵北上之意一再延迟,此举也为清朝集结军队,平叛叛乱创造了条件。

1675年康熙帝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尚可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尚可喜在自己最后的时光,做好最后为清朝做贡献的努力,用有限的兵力吸引吴三桂和自己儿子尚之信的军队前进。但在1676年时所驻扎的广州被吴三桂和尚之信就攻下,尚可喜想要悬梁自尽威胁尚之信北上,但未成功。

尚可喜在广州兵败后被尚之信软禁,不出一年的时间,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死前他命令下人把皇太极赐予他的官服穿上,并向北叩头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吾死之后,必返殡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康熙听说了尚可喜的死讯,赐谥号曰“敬”。1681年归葬于海州凤翔山。

所以尚可喜不应该被列为“三藩逆臣”,种种迹象和实际行动不支持他作为三藩逆臣的证据,反过来更应该评价尚可喜是为了撤藩付出最大的人。小编谢谢大家观看,谢谢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