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无论海战还是陆战都是一种在当时属于“现代规模”的战争,海战冯子才是不可能去的了。你更不可能再让冯子才指挥一场战役逼迫天皇辞职,这与中法战争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日本是拼命的,天皇甚至做好战败后日本被攻占自己逃亡海外继续作战的准备。这个必须是打出个决战的。根本不是靠战役能解决,不幸的是,以冯子才的资历冯子材、能力看,他无法让大部分湘军将领服他。不服他这个仗怎么打。
冯子才去甲午战争也是失败。因为他的军事战术不适合甲午海战冯子材,他还是在1880年年代的军界。
我们敬佩老将军,我最佩服左宗棠,认为他是晚清第一军事帅才,将领和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冯子材。冯子才将军只是将军。刘坤一是湘军的帅,他都统帅湘军战败于日军,更不要说冯子才了。
(1)海军与陆军的区别
因为,他是陆军将领,就是李鸿章的亲信陆军将领丁汝昌都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说他不懂,要知道丁汝昌在北洋系统当了16年,1879年就进入“海军系统”并非完全意义的陆军人员。相反,冯子才从来没有参加过“海军系统”,更不可能被“海军”特别是强悍的“闽系”所接受。丁汝昌在北洋其实一直没有掌握真正实权,“闽系”才是老大,“海军”的这一现状直到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才有所改变。
(2)冯子才作为将领的年龄已经不适合陆军大规模作战了,况且湘军已经大规模作战,结果并不比淮军战斗结果强多少。只不过,湘军作战不怕死是淮军比不了的,这也是全国人都比较佩服湘军的原因
冯子才生于1818年,1894年甲午战争时已经76岁,按虚岁77岁。而且,冯子才只是一名将领,也就是是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不是领兵打仗的帅。1894年10月到1895年3月,继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之后的湘军大帅刘坤一负责指挥湘军,湖南巡抚吴大瀓、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统帅湘军前往关外指挥从朝鲜逃回的部分淮军一起对日作战。
非常可惜,刘坤一自左宗棠去世后(曾国藩1890年去世)是湘军内部对当代军事战略和战术了解最多的将领,1885年代到1895年的10年间,也是他在和李鸿章争论如何发展海军。他对陆、海军发展的现状都有一定了解。结果还是大败而回。
相反,冯子才的军事思想还是停留在过去。甲午战争期间,他曾奉调驻守镇江。因为年轻时家境贫穷,其后戎马倥偬,老将军文化知识不多,因为完全是统兵将领,他的军事战术完全是冷兵器时代的。
镇南关大捷是光绪十一年(1885)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
法国派出舰队在中国东南沿海歼灭福建水师及部分南洋水师主力舰,同时占领澎湖及试图登陆占领台湾。法国陆军攻入中越边境镇南关(今友谊关)。清朝正式向法国宣战。
1885年2月,法国再次增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BrièredeI′Isle)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2月13日,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月23日,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炸毁关门,并在关前废墟中插上一块木牌,得意地用汉字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由于潘鼎新的战败,清政府令其戴罪立功,同时任命年近7旬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
钦州文联谢凤芹老师指出:当时潘鼎新并未如一般认为被革去巡抚职务,他仍然是广西巡抚、督办广西军务,是广西军政第一把手,而广西提督、帮办关外军务苏元春是第二把手,冯子材在理论上并不是能统领各支部队的前线最高军事主官,但因为冯子材资格较老、威名显赫,相比时年41、不足以服众的苏元春,勤军的王孝祈、被潘鼎新排挤的王德榜(德榜自负湘中宿将,与督师不洽,潘鼎新责其战不力,劾罢之,以所部属元春)等都愿意听从冯子材的指挥调动,这为冯子材调配军力提供了便利。事实上,从官阶权属的严格划分看,此时的冯子材并不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是他最终发挥了总指挥的作用,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胜利,因而更加难能可贵。
(冯子材半身胸像,位于其故居厅堂门前)
冯子材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François Oscar de Négrier),击毙其副将赫本哲。
镇南关之战,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家一般认为: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并显示出高超的用兵艺术。他采取坚固防御阵地待敌,尔后转入反攻的作战方针,激励官兵奋勇杀敌,并采用主动出击、阵前伏击、近战歼敌、夜袭、包抄迂回、连续追击等灵活有效的战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毙伤敌军精锐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和干粮,取得 了中法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越两国军民的斗志,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
毋庸讳言,因为中法战争的结果仍以清廷的妥协告终,以及根据法、越等各方起到侧面佐证作用的史料记载,对于镇南关大捷的实际影响和战略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
综合起来,无非是认为镇南关大捷作为一个局部的战术性胜利,并且是一场己方消耗极大的“惨胜”,对整个中法战争的影响被高估了。
试辨析之:
这需要从当时法国的政策说起,当时的法国总理是共和派政治家茹费理。
(朱尔·弗朗索瓦-卡米尔·费里,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亦译作儒尔·费里或茹费理)
茹费理是一个帝国主义者,为摆脱法国国内政治上的混乱局面,同时企图通过殖民为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兰西找到新的补偿,他在议会中发言“不许共和国制订殖民政策,那将是可憎的,反法兰西的。”“当我们在我们自己规定的明智和审慎的范围内做这件大事时,我们是在为后代造福”。在他的两届总理任内期间(1880~1881、1883~1885),法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1881年法国成功胜过意大利而吞并突尼斯,接着进行刚果河、尼日河流域的探索、促使议会通过240万法郎军费预算用于越南、发动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等。
及至中法开战,法国觊觎的目标不仅限于越南,还包括了台湾、福建和两广地区,而在镇南关大捷之前,法国在各处均取得了出乎其预期的进展,特别是1884年8月马尾海战,由于钦差大臣张佩纶(后来成为李鸿章的女婿、亦即张爱玲的祖父)及相关指挥官进退失据,福建海军在这次作战中全军覆没,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及至镇南关战役前,法军风头一时无两,兵锋直指中国内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镇南关大捷就其本身而言确实只是一场局部战役的胜利,但直接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倒台(茹费理因殖民所需花费太大和中法战争镇南关战役失败而激起公愤,1885年3月被迫下台 ,他成了巴黎人的笑柄,死前曾说:“是那些中国人毁了我的一生。”),在战略上遏制了法国的进一步侵略势头,其意义无可估量。
在之后签订的《中法新约》中,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这一结果虽然让人扼腕,但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法国已经占领越南大部这一既成事实的追认,广西、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份的主权和边境的安全得到了维护,追根溯源,需要归功于镇南关大捷、归功于冯子材将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