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结果不可能改变因为张耳和陈馀反目这件事情跟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关系不大张耳陈馀。张耳和陈馀反目的核心是巨鹿之战,张耳和赵王歇一起在被围困在了巨鹿城中,而陈馀跟其他诸侯在城外做壁上观。辛亏项羽来得急事,解了巨鹿之围。在巨鹿之战后,张耳和陈馀就正式反目了。陈馀带着自己的人马走了,张耳等派的人随项羽入关。所以,后来项羽封诸侯的时候,张耳是常山王,而陈馀只是列侯。导致了老陈心里极度不平衡,向原本来的齐王老田借兵打跑了常山王张耳。丢了封地的张耳投了刘邦。
张耳和陈馀在各种阵营不能说没有作为张耳陈馀,但是他们的作为还是很有限制的。项羽失去天下的主要因素三点,一是入关之前坑秦军,入关之后烧咸阳宫,导致了他在三秦地区基本没人心可言。二是,封诸侯确实不太公允,这点上陈馀当初说的很到位了,项羽把之前六国的诸侯改封到了偏僻的地方,把好的地方封给了新的诸侯。结果,导致了六国故旧也不太想跟项羽继续玩了。三是项羽为人太刚愎自用,自己阵营的内部也是一堆人跳槽去刘邦那里。
刘邦得天下的因素嘛,很简单就是上面项羽干得的事情,他没有干张耳陈馀。张耳和陈馀没有反目的话,估计他们会一起投刘邦。陈馀阻碍刘邦根本因素是刘邦收留了张耳,而不是因为他欣赏项羽。对老陈来说,刘邦愿意杀张耳的话,他完全是乐意跟着刘邦的。因为刘邦打彭城的时候,就找陈馀借过赵军,陈馀也是同意的,唯一要求就是杀张耳。
结果,刘邦没杀张耳,找一个替死鬼忽悠过去。打彭城的时候,事情败露了。陈馀才跟着项羽一个阵营。其实,也谈不上跟,因为当时的情况只能二选一。
陈余应该是被章邯的气势给吓住了,完全置朋友张耳性命于不顾,张耳之子张敖也在观望,若不是十分凶险,张敖也不会见死不救的。另外,责备也就责备吧。
怀疑陈余说的话,加上多次追查张黡、陈泽死因,陈余也被激怒的不干了。陈余肯定也有错,也许他只顾考虑时局,忘记刎颈之约的份量。既已铸成大错,也就只有真诚道歉一途。然而他没有。
虽说陈余赌气不干了,但如果张耳真诚地邀请陈余再做将军,他也不至于走,张耳收编陈余的部队。陈余太冲动了,不计后果。将军他不干有的是人干,不过是好一点差一点而已。陈余一撂挑子,就给张耳提供了机会。陈余一离开,就有人鼓动张耳接兵权。
张耳,河南开封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张耳少年有名,是魏国信陵君的常客。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他与好友陈馀一起投奔了义军。
公元前209年,张耳陈馀随大将武臣到河北。由于陈胜在陈县称王,武臣也自立为赵王。公元前208年,武臣被部下杀死,张耳逃脱后召集旧部数万人,拥立赵王后裔赵歇为王,移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公元前207年,秦国大将章邯带大军到了河北。张耳势弱,就保护赵王歇往东跑,结果被秦军围困在了巨鹿。
张耳被围巨鹿,向在北边驻扎的好友陈馀求救,陈馀不救。同年十月,项羽带大军来救巨鹿,巨鹿之战成为项羽的鼎峰之战。之后,张耳与陈馀决裂,拿了陈馀的兵权,随项羽入了关中。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耳的名声,算是比较早的反秦义军的首领,念他扶持赵王,而且抗击秦军有功,一路跟随联军入关中,随即封张耳为“常山王”,都城邢台。
公元前205年,陈馀向齐王天荣借兵攻打张耳。张耳兵败投靠了刘邦,张耳早期在外黄县当县令时与刘邦有交情。
公元前204年,张耳与韩信一起参加“井陉之战”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战”,胜利后,韩信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随即同意。
张耳是拥立赵王歇的第一功臣,当时他任相。后来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也是在赵地。张耳十分贤德,在赵有好的声望,韩信领兵打仗,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持他的供给。张耳无疑是赵最合适的管理者。加上,刘邦与张耳有很好的交情。所以,韩信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显然是很正确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