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于季子的诗《咏项羽》中前两句张耳陈馀。诗题便很明确,这是吟咏项羽的。全诗为: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张耳陈馀。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张耳陈馀。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及全诗阐释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这是高度概括了项羽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的作为。

“北伐虽全赵”。指的是项羽率军支援,于钜鹿破釜沉舟,大败强大的秦军,保全了赵国。秦二世二年(前208),秦上将军章邯大败赵军。赵王赵歇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王及各诸侯求援。项羽为报秦军杀父之仇主动请缨,被封为上将军,率军5万兵北伐。项羽先派遣2万人为先锋,渡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后亲率全部主力渡河,《资治通鉴》云:"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 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评价说:"项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断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有勇有谋,视死如归,气势慷慨,一个血气方刚、大义凛然的英雄傲然挺立。

“东归不王秦”。是指项羽虽破关中,最终却没有能够亡秦、做秦王、一霸天下。巨鹿之战刘邦曾许诺谁先破关中谁就做王,但是,在项羽拥兵40万,已进关中新丰鸿门,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却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加之软弱仁慈,缺乏远见,在鸿门放走了刘邦,酿成大错,一个英雄却成为悲剧。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这句是感怀一代英雄失败之后,悲歌慷慨,“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极度后悔、惭愧之情,以及一个英雄不甘屈辱、以死明志的豪迈气概。

“空歌拔山力”,是说虽然是失败一曲悲歌、壮歌,是“空歌一曲”,但是回顾项羽的一生,这悲歌又是如此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有拔山之力。在近五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由强而弱,最终被刘邦军包围几十人突围到乌江边,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自刎身亡。

“羞作渡江人”。一代英雄却落到被逼到乌江边无处藏身之地,其羞愧、后之情怎能以语言表?所以羞愧难当,不愿渡江。

吟咏项羽的诗作很多,尤其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最为人记住。作为一首咏史诗,这首诗不能说是经典,但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