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26日开始,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再次大打出手,先是印度偷袭巴控区,紧接着巴空军“回礼”击落两架印度战机,为什么这一地区始终是印巴聚焦的摩擦热点,这要从两国成立的历史说起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印巴分治以前,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一个国家吗?有何史料记载?

二战结束印巴分治,世界各地掀起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印度也身在其中。英国在二战里国力受到重创,"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已然不再。

印巴分治:印巴分治以前,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一个国家吗?有何史料记载?

在二战前印巴分治,英属印度已经实施代议会制,根据1935年通过的《印度政府法》承认印度是一个由英属印度和各土邦国组成的联邦国家,总督及其行政会议只负责印度的最高立法权,其他权力被分散到各邦,实行责任政府制和地方自治。

成立于1885年的印度国大党和成立于1906年的印度穆斯林联盟成为两个主要政党,在印度政治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战期间印度向英国提供了200万军队,英国欠印度11.8万英镑的债务。战后英国的实力和印度的现实都表明印度独立已成趋势,但是将穆斯林和印度教整合为一个国家还是分开建国。最后两任印度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都没能处理好。

起初印度的各个政治势力: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土邦王公、锡克教徒、共产党、低等种姓代表及许多其他团体的磋商之后,代表团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中“大巴基斯坦方案”,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这个印度将是松散的联邦,下面有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分治地区,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和外交;另一个“小巴基斯坦方案”,即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订立攻守同盟条约,或者组成邦联,巴基斯坦国的疆域将比第一个方案大大缩小,旁遮普、孟加拉和阿萨姆三省的非穆斯林地区将被划给印度,但该方案真到实施中谁也不能满意

英国提供的《内阁使团方案》也只是将已行的代议会制套用到独立后的印度,并没有从根本解决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政治诉求。尤其是国大党激进强硬派尼赫鲁认为这个方案偏袒穆斯林,穆斯林党派领袖则要求以保持“巴基斯坦原则”为前提,多方来回扯皮。

直到最终的《蒙巴顿方案》也是偏袒印度教的方案,原来英属印度的主要权力由印度自治领继承,其他信奉伊斯兰的邦可以自行组成巴基斯坦自治领,那些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混居的邦可以分割加入各自的国家或者成为单独国家。这种片面、笼统的方案,既无操作细节流程也无严谨的法理、清理支撑。

消息一出,如同火星引燃般,将印度次大陆早已视同水火的民族矛盾点燃。那些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混居的邦纷纷发生大规模的械斗甚至火拼。 双方数十万民众为此丧命,冲突直接演变成第一次印巴战争。从此开启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南亚宿仇的“潘多拉魔盒”。

尤其这个魔盒的钥匙克什米尔邦,上层王公是印度教徒,而下层人口80%以上是穆斯林,该地的归属一直悬而未决,也成为历次印巴冲突的导火索。

七十多年来,双方围绕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发发生冲突,使彼此都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既有本地区的宗教文化因素,也有背后的大国博弈。如今,印巴双方再次剑拔弩张,但会不会演变成大规模战争冲突,既取决于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更要看大的国际环境因素。纵使如此,双方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博弈斗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不断。

要将问题说明白,不得不说一点世界历史。先说英国,它的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又称日不落帝国。18世纪至20世纪的领土跨越七大洲。飞地是本土面积的110多倍,到20世纪下半叶解体。世界霸权地位被它的新生小弟美国取而代之。

再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由东西两个组成,但是东已基坦是一飞地。1971年东巴基坦在印度的煽动下独立,成立孟加拉国,这就给两国埋下仇恨的伏笔。

英国亡我之心不死,在它沒落的同时,利用领地爭端,民族问题,宗教矛盾,将世界搞乱。想东山再起,做它日不落帝国的黄梁美梦。1962年中印麦克馬洪线战争,1982年英阿馬岛战争,都是英国人搞的鬼。

印度和巴基坦,为克什米尔19万平方公里,武装冲突不断,是殖民地政策和新仇旧痕造成的。

有诗为凭

讽刺日不落帝国

强中只有强中手,

山外青山楼外楼。

埋下伏笔无力收,

溜着美国屁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