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西周“共和”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共和元年、背景介绍

共和元年:西周“共和”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记·周本纪》记载:厉王即位三十年共和元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言……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看起来好像是厉王贪财,任用奸佞的大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也都是这样的,但仔细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猫腻。

1、留意时间,厉王在位三十年之后,才开始好利,重用荣夷公和卫巫等人。

厉王在位前三十年,《史记》没有任何记载。厉王真的是晚年开始贪财吗?还是多年积蓄力量之后,开始想要加强对贵族和诸侯们的管理,有一番作为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子想要有所作为,也需要钱和权。

2、怎么个好专利呢?

《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国语》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造成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杀机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腾。

其实说白了,就是政府缺钱了,所以决定“中央直营山泽”,增加国库收入,荣夷公只是负责执行。但这一行为伤害了诸侯和贵族官员们的权益,百姓的利益倒是其次。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卫巫是谁?卫巫在《史记》中没有其他记载,甚至他是卫国的巫师,还是姓卫名巫都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卫巫出身卑微。启用平民无疑是碰到了旧贵族的痛点,伤害到了他们的权益。

(2)做什么事?如果说是监视国民,发展“朝阳民众”,那得多么庞大的一个机构?在政府财政紧缺的情况下,能够支持这样的机构运行吗?老百姓的言语,天子真的那么在乎吗?如果监视的不是国人,而是贵族、诸侯和官员呢?从政治斗争和可行性角度来看,更有可能。卫巫负责罗织罪名,陷害贵族、诸侯及官员,加强天子的权力呢?也许跟殷商帝辛(商纣)时期任用恶来,汉武帝时期任用任用张汤、宁成、赵禹、王温舒等酷吏等行为一致。

(3)结果是什么?诸侯不来朝,国人不敢说话,三年之后,国人联合起来袭击厉王,厉王出奔。看起来好像很合理,但细想一下,很不合理。

如果是国民暴乱,有多少国民参与呢?民众的武器装备从何而来?怎么可能袭击到厉王呢?要知道这可是在周朝的都城,而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可以说到处都是周朝的官兵,不说国家的军队了,只说王宫的卫队,也是不可小觑的。到底是谁在背后统筹并支持国人的行动呢?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周厉王在多年的积蓄力量之后,想要改变现状,加强君主的统治,于是注重新势力的培养,以此来打压和限制贵族的势力,贵族组织和支持民众叛乱,厉王失败外逃呢?

二、共和执政

《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1、厉王流亡外地,太子年幼,共和14年,为什么不像周公辅政一样,先拥立太子(后来的成王)登基呢?其实就是贵族叛乱成功之后,分赃不均,双方拉锯的一个结果,共同管理国家。而是在厉王死后,才拥立太子登基。宣王继位之后,表面看来是召公和周公二相辅佐,其实还是被架空的,国家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召公和周公手中的。

2、召公和周公辅政,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说白了就是“法古”,维护贵族的权益,与周厉王的“变法”相对应。

3、厉王这个谥号很不好,是他死后,后人对他一生功过的评价,但太子还年幼,没有继位,权臣当道,又是敌对的阵营,对他的评价怎么会好呢?太子又能说什么呢?

三、宣王执政

《史记·周本纪》记载: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1、宣王不到千亩(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今山西介休县)去耕种籍田,虢文公劝谏说这样不行,宣王不听。

为什么不去耕种呢?农业可是周朝的根本啊。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大臣权力更迭期间,周宣王开始有一定的实力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担心被废除,但实力还不足以对抗贵族的势力。

(1)这地方有危险,北部和西部都是戎狄的地盘,可能遭遇袭击。甚至这可能是贵族借“祖宗成法”,联合戎狄,安排的又一次政变。

(2)从都城丰渠道千亩,而且要路过他父亲曾经流亡(或被流放)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情感上不愿意。

(3)是一种不作为的政治抗议,不想再做傀儡皇帝。

2、千亩之战

(1)留意时间,又是在位三十多年之后。熬死了一代人,在贵族或臣权更迭之际,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再经营若干年,之后开始对抗贵族和权臣,加强君主的权力。

(2)为什么要打仗?通过战争来加强对军队的管理,获得军队的支持,同时消耗贵族和诸侯的势力。

(3)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打?有国家安全考虑的需要,之前有讲,北部和西部都是戎狄,而该区域到都城丰只有700多公里的路程,且全是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可能也有一些私心,为父报仇,涂炭当地生灵。

(4)为什么会失败?贵族的势力还是很强大,宣王想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大家也都清楚,贵族们的掣肘,上下不一心,所以会失败。否则以周朝当时的实力,打个戎狄,小意思啦。

3、在太原做人口普查以备征兵

宣王的军队在千亩被姜戎打得大败,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仲山甫劝谏说:“人口是不能清点的。”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清点了。为什么人口不能清点呢?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做精细化管理不好吗?

现在看起来是很好,但在当时,跟周朝的诸侯管理制度相关,诸侯有很大的自主权,除了按照规定进贡天子外,其他的都是诸侯的收入,而人口普查将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利益冲突。

宣王的一生也都是在对抗贵族势力,跟厉王的政策基本一致,前后两代在位时间三十多年的君主都做出同样的行为,不能说是巧合,只能说明皇权与臣权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君主不得不做这件事。

总结:周厉王是想做点事的,但贵族、诸侯和大臣的势力太大,在斗争中失败,最后流亡(或被流放)外地,“共和执政”就是贵族政变被美化的结果。宣王也想做点事,但在与贵族之间的博弈斗争中,也没能取得彻底的胜利,抱憾而终。这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四、其他问题解答

1、周公和召公是个世袭制的官职,主要职能就是辅佐周天子治国。

2、周公和召公的继承与诸侯国的继承是两个体系,所以在《史记》世家部分不会记载。

3、都是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子孙后代,但具体关系,要进一步考证,仅《史记》的资料无法给出答案。

4、有一种说法:共和执政其实是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职,但结合周朝的爵位制度来看,不太可能。周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可见伯的爵位较低,怎么也轮不到一个伯爵的诸侯来代行天子之职。采用《史记》的说法,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

愚见,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