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盖步枪三八大盖机匣上有一个独特的防尘盖武汉空战,随着枪栓前后运动,因而得名。该枪的另一个外形特征,是刺刀护手上有弯曲,战争后期由于原料紧张、减少工艺而变成直的。三八大盖自1907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产,累计生产了300余万支。中国军民曾缴获了很多,因此成为敌后战场的主力步枪。国民党当局还曾指定兵工厂将缴获的“三八大盖”从6.5毫米口径改为7.92毫米,以适应自己的弹药体制,其弹膛上方均刻有“改七九”字样。
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是日本研制的一种非常高效、独特的支援武器武汉空战。它的重量比最轻的迫击炮还轻一半,结构简单,单人操作时射速可达每分钟20发。日军步兵中每20人左右就配备一具,而且早期的掷弹筒手经验丰富,实战中400米内命中率高达85%~95%。实战中,日军并非像电影里的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是在遭遇机枪火力点后立刻就地隐蔽,等待随进的掷弹筒小组。这种战术不仅给中国机枪手造成极大威胁,还让日军对掷弹筒的依赖超过了机枪。极端情况下,他们甚至在失去掷弹筒后不知道如何作战。而在防御作战中,日军先以机枪火力把冲锋的中国士兵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外,然后用掷弹筒准确杀伤。由于其破片杀伤半径达8米,经常造成中国士兵的严重伤亡。中国军民缴获过很多掷弹筒,自己也加以仿制,甚至改进出平射的掷弹筒,弥补自己的攻坚火力。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这支轻机枪武汉空战,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它的枪托向右弯曲,歪在枪管轴线一侧,是为了便于贴腮瞄准。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采用弹斗供弹,30发子弹分成6排压在里面,但它的可靠性不高。由于没有设置提把、前护手,枪管打热了之后都没地方抓握,因此它在枪管散热片下方包了个帆布套,以作权宜之计。早在抗战前,“歪把子”就通过一些渠道进入中国,红军长征时也曾使用过。
这个冲锋枪就不是日本货了,而是德国MP-18,也称伯格曼冲锋枪。中国人称其“花机关”,因为它的枪管外有一个套筒,上面满是散热孔。伯格曼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也是第一个大批量生产并投入战场的冲锋枪。MP-18采用独特的蜗形弹匣,后来改为直弹匣,成为MP-18Ⅰ。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适合单兵使用,火力猛烈。30年代初期,世界上只有几种投入批量生产的冲锋枪,其中汤姆逊和伯格曼两个系列都曾大量进入中国,也曾被大量仿制。最初的仿制品以7.65毫米口径为主,后来以7.63毫米为主,以便与驳壳枪的毛瑟手枪弹通用。红军曾缴获了不少“花机关”,长征时的弹药供给统计表中还专门列出它。朱德经常率领全部装备“花机关”的警卫部队投入关键战斗,飞夺泸定桥的红军勇士也是配备了驳壳枪、“花机关”、大刀和手榴弹。直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的冲锋枪仍以“花机关”为主。
这是捷克造ZB-26式轻机枪,中国是使用该枪最多的国家。根据捷克布尔诺兵工厂的历史资料,1927~1939年就往中国送了30 249挺。中国还大量仿制ZB-26,抗战期间大约生产了39 744挺。估计中国购买和仿制的ZB-26总数超过了10万挺。它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轻机枪,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时期。
这支步枪有点像三八大盖,扳机护圈前也有一个外露的弹仓。不过仔细看一下,还是能看出它们的弹仓有点区别,而且它的枪机上没什么防尘盖。它叫作“汉阳造”步枪,而且是晚期产品。“汉阳造”步枪是清政府引进德国1888式步枪的技术,汉阳兵工厂1896年开始仿制的,定名为八八式。其实当时清政府迷信毛瑟品牌,该枪被德国商人谎称为毛瑟步枪。它存在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被德军用毛瑟1898式步枪取代。早期的“汉阳造”和德国1888式一样,都有一个全长式枪管套筒,所以枪口附近看着很粗,俗称“老套筒”。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该枪进行了改进,用护木取代了枪管套筒,还参考德国毛瑟1898式进行了其它改进。1935年,中国根据德国毛瑟1924年式步枪,开始生产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逐渐取代“汉阳造”。但“汉阳造”一直生产到1944年,是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力量的主要枪型。
这是毛瑟冲锋手枪,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驳壳枪、盒子炮。该枪对欧洲军队来说缺点太多:价格高,当手枪尺寸太大,当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不过西方不亮东方亮。驳壳枪名义上是手枪,中国军阀混战时期不在军火禁运之列,因此成了各派武装的首选。而且中国军民在使用中找到了很多窍门,充分地化腐朽为神奇。到后来,它甚至成了抗日战争的“形象代言人”。
这是7.92mm中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正式定名为中正式骑步枪,后来逐渐取代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