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林长民!

林长民:林长民的“闽派”书风是如何传入北京并风靡一时的?

民国时期林长民,福建闽侯人林长民因长期在京城为官,使得“闵派”书法在北京风靡一时。

林长民:林长民的“闽派”书风是如何传入北京并风靡一时的?

林长民林长民,字宗孟,生于光绪二年((1876),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他的父亲林孝恂是前清翰林,与康有为同科,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女儿,名叫林徽因,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林觉民是其堂兄。

林长民:林长民的“闽派”书风是如何传入北京并风靡一时的?

林长民少年时在林氏家塾读书,受业于饱读诗书的闽中人士林纾,让他自幼年时就接触到了西学知识。光绪二十三年,21岁的林长民参加乡试考中秀才,但他却为更大的抱负而放弃了科举,在家苦学英语、日语,父亲为他聘请加拿大和日本籍的两位洋教师,1902年林长民两次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林长民,于五四运动前后却成了著名的抗日派,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颇具典型意义。

1912年,民国成立,林长民任职临时参议院秘书长,14年出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1923年任北京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年9月,反对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总统,南下上海参与反直运动,1925年11月24日,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享年49岁。

林长民于政治才干外,多才多能,书法精美,兼善诗文,艺术禀赋超乎诸多同道同僚,他的书法,学者高拜石曾撰文曰:“宗孟(林长民)的书法,是由晋唐人入手的,早年写的东西,真是美妙绝伦,中岁参了北碑的态势,更在雅秀之中,显出朴茂劲遒的意味;所谓‘融碑入帖’,便是这个境界” ,康有为曾和书家伊立勋说起,“你们福建书家,却只有两位,一位是郑苏庵(郑孝胥),一个是林宗孟” ,书家张宗祥也曾在《论书绝句》中谈到林长民的书法:“未冠相逢已擅书,中年小楷到唐初。能工能秀能开展,髯也精神实起予。”

1912 年,林长民随临时参议院北迁至京,与寓居旧京的福建籍文人交往甚多,因此他的书法受乡贤影响深具,加之此时期福建籍人士在北京的势力很大,上自帝师陈宝琛、遗老郑孝胥、陈衍、林纾等,名士则有郭则沄、李宣倜、林开謩、林志钧、梁鸿志、高向瀛、陈懋鼎、陈承修、陈宗蕃、陈训亮、郭则寿、黄懋谦、周登皡、黄孝平、薛肇基、黄濬等之众,他们均是旧京各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林长民从所见和交往中,广瞻时贤真迹,所以他的书法非力学而成,是基于特殊的时代,民国时期林长民的书法曾一度风靡,甚至有人将他书写的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寿序与遗老沈增植的书法相媲美,称其二人为“书家两雄”,沈增植的书法以似槎桠为美,而林长民体现的是劲健之美。1931年,林长民去世后第六年,为弘扬林长民的书艺,有正书局曾出版《林长民遗墨》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