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兴起的一个少数民族。38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珪称代王,建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迁都平城,在河套地区屯田,迁汉族和其他各族人到平城居住,鲜卑族从一个游牧民族转变成定居的农耕民族。拓跋珪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北方,成为与南朝对峙的政权。
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是拓跋珪之后的第六位国君,471年即位,当时只有五岁。因沿用“立其子杀其母”的旧法,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太皇太后冯氏抚养,朝政也一直由冯太后把持。冯太后对拓跋宏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教育,她请汉族士人做拓跋宏的老师,教他儒家经典。
拓跋宏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从中学习了许多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490年,冯太后去世,二十四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汉化改革。在改革之前,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关于迁都,他做过周密的考虑,一方面,北魏定都平城以后,历经百年,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经不合适了。
另一方面,洛阳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方便,一直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没有军事上的危险。更重要的一点是,拓跋宏认为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保守派势力很大,如果想彻底改革,就必须摆脱这些旧势力的束缚。494年,孝文帝冲破重重阻挠,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改革。首先,孝文帝进行了用人方面的改革。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为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础。接着,孝文帝又进行了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他下令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禁止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为汉姓,皇族姓氏拓跋被改为元,其他大族姓氏也都改为汉姓;改变鲜卑人的祖籍,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
孝文帝的这些强制性的政策,对减少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拉拢汉族地主,加强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也加速了鲜卑的汉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重新制定一套官制礼仪;他还派人修订了法律,改革了官职名称;沿用汉族的门阀制度,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四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
- 上一篇: 康熙十三子:康熙十三子胤祥有几个姐姐
- 下一篇: 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