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孟良崮战役简介。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片 名孟良崮战役简介: 红日

  主 演孟良崮战役简介: 张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导 演: 汤晓丹 影片类型: 战争

  地 区: 大陆 上映时间: 1963

  语言说明: 国语

孟良崮战役胜利的意义,正如当时新华社所评述的:打击了蒋介石最强大的进攻方向;打击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这一打击又出现于解放区举行全面反攻的前夕,因而,具有特殊重大的影响。毛泽东称赞说,歼灭整编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敌人由于损失了进攻山东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内部受到很大震动,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山东的进攻。蒋介石哀叹该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因此被撤职。

豫东战役结束以后的1948年7月14日,西柏坡电示华野各首长,为了保证主力休整不受敌军干扰:“似须以有效行动分散敌人,你们则乘敌分散之机,歼灭几部敌人,方能实现大休整。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兵团)攻击济南最为有效”。也就是说,军委最初关于济南战役的设想,是由山东兵团独立完成,并且对许谭的作战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电影为什么叫红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电影为什么叫红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电影为什么叫红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电影为什么叫红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电影为什么叫红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电影为什么叫红

电文中指出:“许谭攻济南,可先占领机场,以两三个星期完成攻城准备,然后看敌援兵情况,决定先打援或先攻城”。当然了,无论如何济南机场是必须首先攻占的,因为要切断王耀武跟南京、徐州方面的联系,避免敌人空援而彻底孤立11万守军。不过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仅仅以山东兵团实施济南战役,力量是不充分的,请求休整一个月左右后,集中华野全军再发起济南战役。

西柏坡采纳了这一建议,7月23日复电粟裕和许谭,批准华野全军休整一个月。在休整期间,粟裕跟陈士榘、唐亮等野司首长多次研究后,于8月10日给西柏坡发出了一封长电,提出了关于下一步作战的三个方案:1、集中全力出豫皖苏,以运动战寻歼邱清泉整编第5军,解决掉这一大敌;2、集中全力攻济南,对于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兵力阻击之;3、攻济与打援同时进行,有重点地配合和使用兵力。

粟裕在电文最后特别说明:“我们详细研究了以上三案,认为以执行第三案为最好”,这个第三案的核心部署,是以山东兵团所属的两个纵队首先攻击济南机场,而集中11个纵队的主力准备打援,待重创或者击溃杜聿明的援军后,再回师全力攻城。所以在战役构想之初,粟裕其实是准备以打援为主、围点为辅,因为对于迅速攻克济南这样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华野上下还是有顾虑的。

山东兵团九纵司令员聂凤智就回忆,战前“在曲阜会议上有争执,主要是攻击时间问题,我说最多20天,被大家挖苦的不得了”,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型攻坚战,而守敌王耀武又不是无能之辈,轻敌肯定是要不得的。正是考虑到了济南是块硬骨头,所以粟裕才决心先打援敌,然后从容收拾王耀武,做长时间围攻之准备,这是非常客观的。

但是西柏坡敏锐地发现了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你们第三案的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指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援敌,形成一次大的歼灭战),其弱点是只以两纵队占领飞机场,对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援敌必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的办法。

这封指示电既含蓄又高瞻远瞩,指出了华野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即如果佯攻济南,则狡猾的杜聿明必然也不会积极来援,不但华野寻歼敌人援军的计划落空,济南方向也会因为兵力不足而形成僵局,属于两边耽误。如果在战役发起后中途改变计划,则“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看见了吧,“攻济打援”双管齐下其实是西柏坡最先提出来的,只是没有讲的那么直白。

并且西柏坡在电文中,着重说明我军已经具备了大城市的攻坚作战能力,要求华野打消顾虑(南麻战役有些阴影),敢于攻坚和真打济南,树立夺取济南的信心,对华野首长和指战员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1948年8月20日,粟裕等华野首长按此电指示,在曲阜召开济南战役作战会议,经过五天五夜的详细探讨,最终形成了“攻济打援”的战役决心。

为了保证打援作战的顺利进行,粟裕同时请求调苏北兵团加入山东战场,西柏坡第一时间复电同意,命令韦国清率两个纵队另一个旅北上,所有部队统归粟裕指挥。在曲阜会议的最后一天,粟裕在兵力分配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华野所有参战部队被分为攻坚和打援两大集团,其中攻城兵力14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44%;打援集团18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56%。

所以说,在围点(或者拔点)打援作战中,不存在哪一边更重要的问题,完全需要根据我方的作战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军事部署,因为战场情况非常复杂并且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根据形势发展来调整决心。比如济南战役的筹划过程,就经历了拔点阻援、围点打援和既拔点又打援的三次变化,最终才有了“攻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口号,因为是准备真打啊!

1948年8月31日,粟裕上报华野关于攻济打援的详细部署,西柏坡复电完全同意,轰轰烈烈的济南战役由此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