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528年),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学。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故乡 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并称“陆王”,故“陆王之学”也就是心学的同

义词王守仁心学。

王守仁出生于明代中期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曾任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心学。
  王守仁的少年时代正值程

朱理学一统天下,他也深受影响,立下了“读书学圣贤”的志向。据说,他曾对朱熹佩服得五体 投地,遍求朱熹遗书阅读,并按照朱熹“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教诲,去“格”屋外的竹子。在竹林里苦思冥想了 3天,竹子的道理没有格出来,他反而大病一场。
  这一病,使他对程朱理学的圣 贤之道产生了迷惑,甚至怀疑自己与圣贤是否有缘,于是转向词章之学,同时也留心武事,学习

兵法。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守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资格,成为兵部的官员。34 岁时,年少贪玩的武宗即位,宦官刘瑾专权,南京有几位官员联名上书皇帝,弹劾刘瑾,结果遭到

逮捕监禁。
  王守仁出于正义感上疏相救,结果被廷杖40,贬谪到贵州荒僻的龙场驿去做驿丞 (驿站站长)。龙场地处深山丛林,毒虫肆虐,瘴气弥漫,比起北京来,自然是天上地下。但王守 仁并未消沉,远离政治旋涡,倒给了他冷静思考的机会。就在贬谪贵州的5年之中,王守仁完成 了从程朱理学到陆九渊心学的思想转变。
  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在龙场“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 一”,有一天,突然悟出了“格物致知”的真谛,原来“圣人之道,就在我心中,过去求理于外在事

物中的做法是错误的”。他由此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王守仁曾同朋友到山中游览,朋友指 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些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相关?”王守仁 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沉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

正德五年(1510年),年届不惑的王守仁结束了贬谪生活,到江西任知县,数年间就被提升

为南京鸿胪寺卿。
  在此期间,他开始著书立说、招收弟子,与程朱理学彻底分道扬镳。由于程朱 理学是钦定的官学,王守仁不便公开宣称朱熹不对,就将朱熹文章中和自己主张相同的某些片

段摘录出来,编成了一篇《朱子晚年定论》。意思是告诉读者,朱熹晚年也修正了自己早年的观 点。
  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的异端思想争取到合法地位。正德十一年(1516 年),他奉朝廷之命,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的身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平定了当地 民间的叛乱,并在各地兴办社学,实施儒家的道德教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全国震动。
  王守仁率军攻克南昌,生

擒朱宸濠,被封为伯爵,并出任南京兵部尚书。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其影响也迅速扩大。他 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宣称这才是“孔门正法眼藏”,是“孔孟圣传一点

骨血”。这个“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 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格去物欲而求得良知,这与朱熹“即物穷理”而获得知识的主张是完全 不同的。
  他因此被正统儒家视为“病狂丧心之人”,王学也被斥为“伪学”。但王守仁的主张令

人耳目一新,在当时的思想界刮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旋风,促成了明代中后期的个性解放 浪潮。

  

王守仁( 1472—1528年),字伯 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 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 治家和军事家,曾带兵平定了宁王朱 宸濠的叛乱。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心 学”,他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被学界称为“陆王学派”。
  王守仁反对 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而提倡从自己内 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 “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 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 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 一体”的理论出发,反对朱熹的“先知 后行”之说,而主张“知行合一”。
   临终前,王守仁对自己哲学思想进 行了简要概括,即著名的“四句 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 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

因王守仁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 且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 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 世称“阳明学”。
  在中国、日本、朝鲜 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蒋介石对王守仁推崇备至,曾改 台北的草山为阳明山。日本近代的著名 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也为王阳明学说所 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刻“一生俯 首拜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