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文渊阁大学士,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避免皇权旁落,不过,这样一来,全国军政大权就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他又设了殿阁,殿阁的组成人员就是大学士了,作为顾问,但是,这时候的大学士只是高参并无实权;到了明成祖的时候,阁臣渐参与机务,协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内阁制度。再往后来,徐光启任大学士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几乎相当于丞相。而且,徐光启还任礼部尚书,这是一个负责全国典礼、教育、科举的官,也算是权倾朝野了
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有中极文渊阁大学士、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大学士和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画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为洪武十六年文华殿大学士形象。他头戴展角漆纱幞头,两旁长一尺二寸的展角,据说是为了防止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身穿盘领宽袖紫袍,胸背有象征等级的补子,腰间挂有牙牌及穗条。牙牌上刻着官职、姓名,是出入关防的凭证。大学士脚穿皂靴,双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时对皇帝毕恭毕敬的样子。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文渊阁大学士,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文渊阁大学士明朝为五品,清朝为一品。以前大学士很多都兼有其他职位而其大学士本身属于智囊参谋角色。类似与现在国务院那些研究所的所长。
纪昀曾经官至协办大学士。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释还,上幸热河,迎銮密云。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次子汝传积逋被讼,下吏议,上宽之。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累迁兵部侍郎。《四库全书》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畿辅灾,饥民多就食京师。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厂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从之。复迁礼部尚书,仍署左都御史。疏请乡会试《春秋》罢胡安国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榖》,从之。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复移左都御史。二年,复迁礼部尚书。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十年,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