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1066)是苏轼的父亲,也是经欧阳修奖掖而后成名的古文家。其论史苏洵的作品、论政、论文之作,纵横恣肆,雄健奔放,简劲质朴,可以看出《孟子》和《战国策》的影响。论兵之文得力于《孙子》,尤其出色。如《权书》中的《心术》,论为将之道,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以“治心”贯穿全文。其中“太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史论《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在于赂秦,“原是借六国以讽宋,读者须玩其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过珙《古文评注》)。笔墨酣畅,气势充沛,犹如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是老苏文的代表作。《管仲论》批评管仲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笔意纵横挥洒,层层翻驳不穷,比《韩非子》同样内容的文章更见细宻。《上欧阳内翰书》本意是求荐,精彩的部分在于论文,对孟子、韩愈、陆贽、欧阳修之文皆有中肯的评论,常为文论家所援引。清人储欣称之为“老苏先生第一书”(《唐宋八大家类选》)。《木假山记》名为“记”,其实通篇议论,以小喻大,以近见远,寄慨遥深,转折不穷,借落有致。另有一篇影响甚大的《辨奸论》,专门攻击王安石,经清人考证,实为宋人邵伯温所伪造。苏洵还是古文评点的开创者,其《苏批孟子》是我国第一部着重分析评论散文艺术技巧的专著。
以我之见,我认为苏轼的知名度高,他们父子三人尤其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同时期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号称唐宋八大家,曾先后掀起古人革新浪潮,使诗文面貌焕然一新苏洵的作品。
苏轼 公元1037年~1101年苏洵的作品,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还有人们常知的一道菜东坡肉
苏洵 公元1009年~公元1101年,北宋文学家,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擅长散文,尤其政论,注有《嘉佑集》二十卷,以及《谥法》三卷
苏辙 北宋文学家,官至宰相,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其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注有《詩传》《春秋集》等
总结 以文学成就论 苏轼>苏辙>苏洵
以功名论 苏辙>苏轼>苏洵
综合 苏轼>苏辙>苏洵
说起唐宋八大家,大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会想起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因为他们文采斐然,才华横溢,留下来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可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在其中,这就让很多人疑惑不解,那么唐宋八大家里为何有看起来不出名的苏洵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苏洵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是一个造诣颇深的散文家,在文坛上有着很大的名声,担得起文学家的称号。
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是很严格的,需要综合考察文学,政绩,影响力,贡献度等等。
那既然标准严苛,苏洵若没有过硬的文学功底,饶是两个儿子再出名,他也无法进入这八大家之中,其实苏洵的文学造诣很高,尤其是散文方面。
苏洵在三文里,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留下的传世散文很多,著有经典散文《六国论》,《管仲论》,以及《嘉佑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另一个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足以说明他的散文造诣。
而且苏洵的读书还被写进了《三字经》里,形容他的有六个字:二十七,始发奋。
这句话是说苏洵二十七岁才突然想要重新读书,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书却读得很有成就。
因为他并不擅长当时科举的文体,导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接连落榜,彻底失望以后他开始为了随心所欲地为自己而读书。
他甚至一把火烧了自己以前的文章,开始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从头再读,开始了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书,可谓贯穿古今,每日在书斋里苦读不休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这样专注又科举的读书让苏洵的文学功底颇深,他的散文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是议经还是议史都精心谋篇布局,因物赋形,传世的散文公正严谨又富于变化,这和他苦读经典,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而且苏洵经常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要写“胸中之言”,这对于后世的散文影响深远,这是他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苏洵的两个儿子少年成名,让他一时之间声名大噪,从而成为了有名的教育家,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苏洵在自己读书的时间里除了博览群书,诵读经典以外就是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他的教育是十分灵活却又因材施教的,苏洵曾经写过《名二子说》来解释两个孩子名字的由来,“轼”是指古代车上的横杆。
一般使用不到,而“辙”是指车轮印,更加和车没有关系,这是要教育儿子一定要掩藏锋芒,低调含蓄,不管再有才华也不要大肆炫耀。
除此以外,他会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读书,然后边读边和他们讨论,在苏轼苏辙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讨论国家兴衰的原因,朝代更替的解读。
后来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苏轼苏辙一举高中,这也让苏洵一下子名声大震,名声一旦响亮,再加之自身本来就学富五车,博览群书,这样的人自然有资格进入唐宋八大家。
第三,苏洵遇到当时的文豪欧阳修,他对苏洵大肆的赞扬更是成为了发现苏洵的伯乐,这让苏洵的才名更加远扬。
苏洵能进入唐宋八大家还和一个人有关系,那就是为人真诚谦和,又十分珍惜人才的大文豪欧阳修。
当苏洵带着两子进京参加科举后,他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评价他的文章:“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对他的散文大加称赞。
因为欧阳修不遗余力地奖掖,甚至让当时的京城学子纷纷以学习模仿苏洵为风,就像千里马也是需要伯乐才能发挥它本身的用处,毫无疑问,欧阳修就是苏洵的伯乐。
苏洵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家,文坛上地位崇高,又有着两个更加有才的儿子,是数一数二的教育家,再加上欧阳修的赞扬推崇,他能够进入唐宋八大家就不奇怪了,只是他性格木讷才经常被人忽略,他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文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