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算是“土生土长”藏族的资料,那么西藏就有这样的汉人,有可靠的统计资料,从康熙年间到辛亥革命前,西藏的汉族人口一直保持在2000到3000人。其实,土生土长的汉人定居史,还能更往前延伸,只是之前没有数据可支撑。

藏族的资料:西藏有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吗?

我觉得,定义土生土长的汉人,既要看血缘上继承,还要看生活方式,以及定居的时间藏族的资料。大家都知道“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故事,当时可是一大帮的汉人陪嫁过去,经过多少代之后,他们的后裔都成为藏人。同时代也有很多藏人跑到唐朝生活,他们的繁衍的后裔在汉地久居,已经在穿衣举止跟汉人一模一样。

藏族的资料:西藏有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吗?

换言之藏族的资料,汉人、藏人的民族融合一直存在,你中有我、我总有你。因此,你是汉人还是藏人,古代主要还是看生活习惯,到底是体现哪一个民族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藏土生土长的汉人数量是非常少的,清朝之前几乎全是藏人。

藏族的资料:西藏有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吗?

前文已经提到清朝时期,西藏的汉人长期保持稳定的二三千人,进入民国时期人数有所增加。因为,民国政府在拉萨等地设有办事处、邮局以及其他商务机构,在重要的城镇还居住着一定数量的汉人商贾。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藏的各种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统计工作也做得更翔实。根据1956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年底的汉人职工有17361人。不同时期的人口,会存在上下波动的情况,这跟人口的流动有关。

截止2021年5月的数据(出自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是这样:全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313790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6829人,汉族人口为443370人。

综上所述,西藏是有土生土长的汉人,很早就有。现在的西藏汉人数量,并不是全部是土生土长的汉人,很多是在西藏工作的汉人及其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西藏不属于任何一个诸侯国。

由于地处雪域高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西藏地区与中原诸侯国之间基本没有多少交往,更谈不上治理和统治。

根据藏羌同源的理论,我国古代史籍中记载的羌或戎,有可能就是藏族的前身。

西藏地区真正被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广大的地方政权,是在公元7世纪,也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和他的父亲朗日松赞两代人努力的结果。

在这之前的漫长时代,根据藏族重要史书《贤者喜宴》的记载,西藏曾经历过一个小邦时期,其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世纪,其中,正好囊括了中原地区的春秋时代。

这个小邦时期,无非就是各部落或部落联盟自行为政,整个西藏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相当于更早时期的中原地区的方国时代。

《贤者喜宴》说,“诸小邦喜争战格斗,不分善恶是非,定罪之后投之监牢。”“小邦不给众生住地,居草原也不允许,惟依恃坚硬岩石,饮食不获,饥饿干渴,藏地众生极为艰苦。”

其中,重要的小邦包括:

象雄,即今阿里地区一带,据本教传说,其王城称为琼隆银堡。

罗昂,在今天的娘若香波一带;

亚松,在今天的唐古拉山以南;

悉补野,在今天的乃东县。

西藏对于中国来说地理位置很重要,但为么从未被外族占领过?这个问题,经查阅历史有关资料,可以得出粗糙的答案。

在藏地,曾有这样的说法:“大汉族,强藏族”。大汉族这不难理解,意思是汉族人多势力大。而强藏族?有如何理解?从个体来看,藏族的男人,尤其是康巴汉子,个个浓眉大眼,牛高马大,彪形大汉,个体十分结实强壮,一个藏汉可以对付几个其他族男,可算得上天下无敌。其实,藏族实力之强大,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吐蕃并不是弱国,意为“大蕃”。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唐朝也拿他没有办法,结果把公主嫁了过去,虽然说是唐太宗的远亲,但毕竟被封了公主,一个山东美丽姑娘,远嫁到西藏拉萨,搁现在都会有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更何况漠漠田野路遥远,日暮茫茫山万重,交通不便,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而苦了这位公主。

这里或许会有人问,巨巨一个不到300万人口的小国,怎敢抗衡唐朝数千万人口的大国?主要原因是它打得出去,别人打不进来。会有人问,为何它能打出去?主要是吐蕃是个少有的农耕和游牧相结合的帝国,分为前藏和后藏,今日的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全是土地肥沃的河谷藏区,适合农业生产以及气候温暖,高原粮食增产,为它提供常年征讨的粮食,而藏北、川西等又是大片的高原牧区,为它准备上好的战马。有粮耕稳定的后方,有战马征战前线,加上民风彪悍,能征善战,难怪地盘越打越大。即使之疲软期,青藏高原四周,是全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唐古拉山、昆仑山脉等围成一个群山环保的堡垒地形,得天独厚,易守难攻,故别人很难打得进来。

长期以来,藏族相对统一,相对独立,加上都皈依藏传佛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民族性格,民心齐。因此,历史上外族人就难易战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