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两宋的所有皇帝的个人操守而言。赵光义的人品无疑是最卑劣无耻赵匡义,虚伪至极。十足的伪君子。此人外宽内忌,用人疑心重。多谋少决,后知后觉。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可以数,宋太宗基本是依靠其兄赵匡胤的根基才维持的,北宋的崇文抑武实际上就是从宋太宗开始的。宋太宗,北宋第二代皇帝。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公元976年登基,公元997年驾崩。终60岁。赵光义在位21年。
赵光义害死亲大哥赵匡义,侄子,亲弟弟。害死宋皇后,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所以对外征伐上,在各个方面文治武功上就想超过他哥哥,但水平太洼太浅,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开封府尹十多年的时间里年,广收党羽,网罗亲信,就开始为篡位做准备非人臣所为,阻太祖迁都一事彰显其在朝堂声音之大,但其有功不赏,仓促攻辽数度大败、丧失了北宋的精锐禁军 。给北宋最沉重的打击,使得赵光义彻底地丧失了进取之心,毛主席说:“此人不知兵。,不会打仗”应该是即为确切的。灭北汉不但标志着宋王朝形式上完成统一,并且解决了中原法统问题。也就此,赵光义也就到此结束了再无任何的功绩可言。赵光义在取得皇位之后,一辈子都想如何摆脱太祖皇帝高大的政治阴影,但就是一辈子是都没有摆脱,这是他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赵光义在当皇帝以后,完全没有领略和继续柴荣、赵匡胤的军事战略方向和策略。完全是独出心裁地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志大才疏,穷兵黩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高气傲,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最响亮的耳光。最重要的是伐辽不利以后。为防五代十国的内部兵变彻底放弃了以武强国的用人思想,明确的开始扬重文抑武的策略。就此华夏的尚武精神就此丧失,也致使两宋数百年的军事积弱,事实上也让两宋都是亡于中原北方游牧民族的,遗祸千年。当赵光义发现自己在征伐方面无法超越他大哥的时候,估计自己也无法消灭大辽的时候。干脆就彻底地放弃武功,在文化上发展和进取,从此两宋被一群坑爹而无能的文人把持,直到灭亡。他的作作为是恶之源赵匡义!个人操守更是无耻之极,强幸小周后做春官图、他的后人被金国人一锅端,后妃公主被送入洗衣局。留下第九子赵构不孕不育!150年后江山又给了他大哥的后代!真是报应不爽啊。当年费劲心思杀兄,却断送了整个汉民族历史!使得华夏第一次亡于异族之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有些事情,有时候奇怪得能让人惊掉嘴巴,兴衰有定,善恶有报,因果报应不爽。
大宋赵匡胤开国,于960年黄袍加身,从柴氏小儿手中取得帝位,做了皇帝,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976年冬天在烛影斧声中猝死,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宗死后,违背传弟不传子的金匮之盟,由其子孙接继,共历八帝,加上赵匡胤,共为九帝167年,于1127年被金国灭亡。幸好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不在都城汴京,没被金人虏去,金人北撤后,在应天府称帝,是为宋高宗,开启了历史上的南宋。南宋高宗于1127年称帝,于1162年传位给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做皇帝,也共历九帝,享国152年,于1279年被蒙元所灭,灭国时蒙元丞相伯颜将南宋太后和继位不足两年的小皇帝端宗用车给押回了北方。伯颜对宋皇室的人说,大宋得国从小儿,失国从小儿,此是天数。就这样历经320年的大宋彻底灭亡了。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将帝位传给宋太祖的子孙呢?原因有很多种:宋高宗原是有一个儿子的,苗刘兵变时还强迫高宗退位让他不满三岁的儿子接位,由元佑孟皇后垂帘听政。苗刘兵变被镇压后,该小儿也不幸夭折。南宋初建,金兵不断南下,南宋小朝廷一直处在风雨漂摇之中,连国都都很难确定。赵构自从当了皇帝,畏金如虎,居无定所,常常是风声鹤唳,一听到金兵打来,就不顾一切地奔逃,几次逃到海上,不敢回来。由于惊吓过度,据有关专家们推测,他的性功能或生殖功可能出现了障碍,造成了不孕不育症,不然后宫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嫔妃,怎么都怀不上呢?因此高宗以后再无子嗣。那么宋太宗一脉的其他子嗣呢?因为靖康之变,差不多在汴京的皇室宗族都被金国俘虏去了北方,其他远房或不在眼前或不了解情况,一时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就只好从宋太祖一脉中过继。还有更奇特的传言,说是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杀兄窃国,得位不正,宋太祖冤屈无处发泄,竟投胎金国金太宗,要灭尽赵光义子孙,以报篡弑大仇。据说有宋庭大臣见过金太宗,像极了当年的宋太祖。既然要来讨债,何不将帝位归还于他,传于他的子孙呢?高宗是这么想的,后来也是这么做的。他过继了太祖一脉的两个子孙,并将其一立为太子,于1162年就主动退位做了太上皇,让宋太祖的子孙做了皇帝,由此以后南宋的八个皇帝,都是由宋太祖子孙接继的。
因果报应之说,在唯心论者看来,这是必然的,但在唯物论者看来,这是必然中的偶然现象,从兴到亡,从盛到衰,是古代王朝发展的必然,必然中出现一些偶然现象在所难免。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只要我们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坦坦荡荡,又何必顾忌什么因果报应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