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夺门之变其实就是一次权力争夺。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夺门之变,蒙古瓦刺(蒙古人分支)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但兵败英宗皇帝被俘,50万的明军在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明英宗)
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于谦等人在北京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朱祁钰即位后对明朝的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国力有所恢复夺门之变。明军又多次击败瓦剌,于是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表示愿意与大明重新修好,愿意放回朱祁镇以表诚意。景泰皇帝迫于于谦等朝臣的压力,勉强答应让英宗回来。
英宗回来后被尊为太上皇,朱祁钰随即把哥哥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夺门之变。景泰帝无视大臣哀求,拒见英宗同时为防止大臣以英宗复位为借口发动政变,干脆将英宗幽禁在南宫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景泰帝登基时,朝廷重要的文武大臣和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都被英宗带去亲征,只留下非帝国核心决策权的文武官员。也先扣关时,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这种危情下当时才23岁的景泰帝居然成功抵御了来势汹汹的也先,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景泰帝无论是对大明帝国社稷,还是对朱家皇权而言,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代宗)
他为坐稳皇位和传位给自己儿子,景泰三年(1452年)他下诏废掉了太子见深,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同时,他还废黜了反对废现任立新太子的皇后汪氏,另立新太子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不料次年,朱见济(太宗唯一儿子)便夭折身亡,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景泰帝朱祁钰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
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将南官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连他生前为自己营建的陵寝都被销毁了。明英宗论复辟功,对石亨、徐有贞等人分别加官进爵,同时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
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没有能进入帝王陵寝,而是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至于景泰帝究竟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英宗下了黑手,没有定论。
一直到宪宗继位,才又给他恢复了帝号。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认为夺门之变是多此一举是明英宗后来的看法,这个看法的产生是基于英宗复位后协理国政的重臣李贤的观点。
(明英宗)
(李贤,明代名臣,亦称李南阳、李文达)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英宗)与贤语及夺门功,贤对曰:“迎驾则可,夺门二字岂可传示后世?陛下顺天应人以复大位,门何必夺?且内府门宁当夺耶?当时亦有以此事邀臣者,臣辞不与。”上惊问故,贤对曰:“景帝不起,群臣自当表请陛下复位,此名正言顺无可疑者,何止夺门?”《明史李贤传》也记录了类似的话,认为如果依照名正言顺的迎驾复位,则“此辈(指石亨、曹吉祥等)又安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止有杀戮黜降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
因为英宗如果不举行所谓“夺门之变”也能复位,所以“夺门之变”是石、曹等人以英宗作为赌注进行的政治投机,所以“夺门之变”是多此一举,这个说法似乎言之成理。
(夺门之变相关剧照)
特别是英宗后来在孙太后这里发现襄王朱瞻墡写给景帝(明代宗)的两封信和襄国金符,信中内容是劝景帝尊礼“上皇”(明英宗),无忘恭顺,而所谓“金符”是召藩王入觐所专用的凭证,金符在太后这里,那么自然没有所谓召襄王世子入继大统的事情——英宗夺门的理由以及于谦的罪名自然不能成立,更加说明夺门之变是多此一举。
可是仔细考察则未必如此。
景帝病重将死,而且没有儿子,但这就意味一定是英宗复位吗?其实不然,因为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立英宗的儿子沂王朱见濬(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英宗复辟后改名见深)为皇帝。
王直、胡濙、于谦等曾经集会商议立储(是为景帝立储),推举三元及第的商辂起早奏疏,其中的警句是: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明宣宗(宣德帝)两子,长子为英宗,刺字为景帝,景帝无子,但可以立英宗之子,这符合统绪即立宣宗章皇帝子孙。
但是这样一来,对景帝是补过,对英宗则同样也是鸡飞蛋打,儿子当皇帝和自己当皇帝当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从这个意义上,夺门之变对英宗来说,绝非多此一举。
另外,英宗在南宫特别是最后三年,始终生活在恐惧之中,从他的心理出发,只要尘埃没有落定,他就没有基本的安全感,李贤和后世史家从事后出发推论他没有必要政变,对于当时的英宗的决策来说,其实没有参考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