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都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对外交流的大事张骞简介,但相对来说,个人认为还是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与价值更大,反观郑和下西洋,虽然看上去相当的雄壮,但说白了很大程度上属于在赔本赚吆喝,能够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宣扬了明朝当时强大的实力,除此之外再没其他的实际价值,而且对明朝的元气造成了很大的损耗。

张骞简介: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哪个意义和价值更大?为什么?

张骞通西域的规模虽说远没有郑和下西洋那么雄壮豪迈张骞简介,而且与风光体面出海的郑和船队相比,当年的张骞等人受尽了辛苦,而且队伍也相当磕碜寒酸,但张骞通西域带来的影响价值,是郑和下西洋远不能相比的,这种实际价值直到今天仍旧存在。可以说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张骞通西域都做到了,而张骞通西域带来的价值郑和下西洋就难比了。

张骞简介: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哪个意义和价值更大?为什么?

首先对比一下两者的意义:张骞通西域的本意是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围攻匈奴,解除汉朝北部的隐患,虽然一开始的目的是军事方面,但结果产生的影响早就远远超过张骞简介。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得以贯通,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张骞简介: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哪个意义和价值更大?为什么?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而关于其本意众说纷纭,既有寻找建文帝的说法,也有宣扬威德的说法。虽然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也像张骞通西域那样促进了文化交流,但无论是交流的领域还是持续的事件方面,都很难与张骞通西域相比。

张骞简介: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哪个意义和价值更大?为什么?

其次对比一下两者的实际价值: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贯通,来自西域的音乐、舞蹈、诸多的农产品都传入了中原,而中原的冶铁术、丝绸等也传播到西域和更远的地方,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从此密切起来持续至今。更重要的是,张骞通西域使得汉朝在天山南北的威望得以建立,为之后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之纳入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郑和下西洋,实际上的支出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先后其次下西洋耗损巨大,虽然推动了所谓的朝贡贸易,然而中原历来朝贡贸易都是薄来厚予,完全是在做亏本买卖。郑和下西洋非但没有给明朝带来多少实质上的收益,反而使得明初时期的财力压力陡增,最终也不得不终止,而后曾远扬海外的中土船队,也逐渐淡出。

对两者进行总结: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郑和下西洋,在中外交流史上都是非常重要,足以彪炳千秋的大事,但两者最终产生的影响与带来的实际意义还是相差甚远。张骞通西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拓,所以使得凿通西域以后的丝绸之路得以兴盛千年,而汉朝乃至后世带来的利益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郑和下西洋,则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与荣誉意义,其本身的目的就带着浓重的炫耀色彩,当时的明朝的确富有强悍,但这种大规模的基本无收益的吆喝活动,很难持久。如果郑和下西洋当时真得是为了进行贸易,确实能够促进经济文化上的持续性交流,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价值就远不止于此了,那才足够与张骞通西域相比。

据我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过程:

第一次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在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队抓获并被软禁起来。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经数十日的跋涉。达大宛(费尔干纳盆地)。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

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大月氏到了阿姆河,用武力臣服了大夏。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这一年多,没有得到结果,在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还有他的匈奴妻子三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第二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汉朝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