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所谓“打码头”就是敢于逞强斗狠强出风头,为自己谋取利益资本袍哥文化。是旧社会码头文化在监狱中的表现。

码头文化是封建糟粕袍哥文化,却也是特定环境条件下个人的生存手段与智慧。新中国的监狱脱胎于旧社会,也有一个除旧迎新逐渐文明的过程。下面这则故事,大概可以作为上个世纪当时条件下罪犯在监狱打码头的一个注脚。

‬新犯人下队那是我上班的第一天袍哥文化。一批41名新犯人,在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押解下,送到我所在的九中队。

新犯人入监没有古代所谓的杀威棒。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训练,磨练心性、塑造服从意识,方法就是队列训练。

训练由犯人小组长组织。小组长、监督岗一般由服刑一年以上、认罪服法、表现良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犯人担任;组长协助民警管理组内日常事务,监督岗主要任务是防逃跑,也要协助组长管好组内事务。

41新犯被分成几个小组训练。训练一开始,整个院子顿时口号阵阵,脚步声声,有一种声势展示,有一种力量暴发。

我们几个民警就坐在监院门口闲聊着。

‬新犯人打码头突然,一阵发喊,随着一阵杂踏的脚步声,几名组长、监督岗拖着一名满脸是血的犯人到大门口来。

我们的中队长是一个大个子,有着十多年的警龄。很快就问明了情况,原来这名被打的新投犯姓付,组长在组织训练中,付某说自己累了不想训练,跟组长争执没几句,出手就给组长几拳。这不反了吗?组长、监督岗一拥而上,给了付某一七荤八素。然后拖到我们值班民警跟前。

中队长对付某说,邪魔外道玩的挺溜,分明就是玩打码头那一套,还反了你不成?

不由分说,中队长象抓小鸡似提起付某,其他民警看到这里,把付某拉过来一顿“教育”。

各位看官,现在的监管场所基本消除了打骂体罚犯人的不文明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管是犯人还民警信奉的是“三句好话不如一巴掌”,一个中队七八个民警管理两百个左右的犯人,没那个时间和耐心。

“修理”后,民警把付某铐在大门铁栅栏上一晩上。

‬付某认错和表态民警第二天找付某进行谈话教育。

付某连忙认错,说自己经过一个晚上的冷静思考,自己确实错了。

民警问他错在哪里?

付某给自己定了五大罪状。不服从组长管理、辜负了民警的教育、扰乱了监管秩序、忘记了妈妈的叮嘱、不该有打码头思想。

并表示以后将随时向民警汇报自己的思想,积极地改造自己错误的言行。

最终,付某在犯人全体大会上作了检讨。

‬付某的“起板”大几个月过后的一天中午,正在开饭时,付某端过其他一名犯人的饭碗找到中队长,说打饭的犯人欺负老实人,给这名犯打的饭又薄又小不够吃。

其实上次付某挑衅拳打组长,虽说是遭到了“修理”,可他这种敢于挑战不怕挨揍的精神,已在犯人中赢得了威信,小伙伴组长也不敢轻易动他。

中队长找来相关人员调查了有关情况,情况属实。中队长当即拍板,由付某替换以往的打饭人员。

至此,付某靠玩打码头一套,成功"起板"。(起板,是监狱里把有相关能力的犯人抽到一些岗位,协助民警从事一些辅助管理工作。)随后慢慢的调整到监督岗、组长的位置,协助民警做一些管理工作。

‬打码头新解以上付某的故事轨迹就是这样,敢于逞强斗狠,又能识事务,及时向民警低头,最终为自己赢得了民警的信任,成为管理人员的助手。

在监狱里民警当然熟悉这一套,也正是通过这一方法,筛选出哪些人能够有胆量站出来,与民警一条心,从而赢得信任,实现人生的小逆袭。

当然,这个套路的弊端也很大,滋长了逞强斗狠的歪风,导致狱内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随着1994年监狱法的颁布实施,这种现象基本上绝迹,民警的文明执法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不文明执法现象基本杜绝。

监狱正成为文明大熔炉,通过越来越文明科学的管理,矫正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失败者,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新公民。

在近代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历史上,袍哥文化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袍哥脱胎于一种地方性的秘密会党,主流说法是认为其属于活跃在云贵黔湘川的哥老会系统。其肇兴时期以民族主义为号召,也带有所谓“反清复明”色彩。后来由于其他地区的哥老会大多被剿灭,四川哥老会则褪去了创立之初强烈的政治性,嬗变为一种帮会组织,不但未被摧毁,反倒流行于整个四川。当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社会性依然有借助某一契机重新干预政治的可能性,例如咸丰时期的李永和、蓝朝鼎事件、清代四川几次大规模反洋教以及辛亥革命在四川的发展。

袍哥组织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八端(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基础为思想信条。他们对内倡言“信义”,把互助互利作为存在的准线。换而言之,与官方倡导的价值观不但不为忤逆,还是一以贯之。因此在其形成威胁之前,很多地方官府是对其持默认态度。

晚清社会的动荡让长期起来潜伏的袍哥组织更为明目张胆地进行活动,不但底层的贫民游民投靠袍哥以求保全,有钱有地位甚至有官方身份的人也主动加入到袍哥以期扩张与巩固自己的势力。随着袍哥的蔓延,“袍哥能结万人缘”的说法就不胫而走,内部构成愈趋复杂。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分别由绅、商、工、卒以及一些所谓下贱行业的人充任。大量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四川人或多或少都有袍哥背景,而这些人的作为也在实际上改变了近代四川的历史格局。而他们的存在也增强了四川的地域凝聚力,有所谓“关了巫山峡,袍哥是一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