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姜维在内,一共只有四位蜀汉大臣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虎贲中郎将。”第五个人留待网友们增添。这四位大臣是:姜维、杨仪、魏延、李严。依据如下:
一虎贲中郎将,姜维
魏青龙二年(234)八月,五丈原秋风萧瑟,河山静穆,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征途中虎贲中郎将。
由此北伐关中的战略方针暂时宣告结束,三国纷争中的蜀国处于“ST”状态中。司马懿是大赢家,开始逆袭曹魏政权称霸的局面,于是,老百姓获得一个喘息的时间,血肉横飞的江湖,趋于平静。
但是,有一个人却是“凭栏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就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翼县人。他和之前的马超情况有几分相似,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的蜀国,都是陇东地区的同乡。当时是马谡街亭失守,不甘心失败的诸䓪亮顺便攻克了西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蜀军将西县一千多户人口和朝廷任命为中郎将官职的姜维带回成都。
诸葛亮人很耿直,凭自己多年经验,他认为姜维是一个人才,尤其是在蜀汉政权正值用人的时候,任命姜维为仓曹椽、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时的姜维才二十七岁,多么酷似自己当年跟着先主走出隆中的情景啊!应该说,诸葛亮最看好的接班人就是姜维,但是,姜维缺乏管理政权的能力,单论军事行动,姜维可以单纯北伐。这就是诸葛亮遗嘱:“臣有不幸,后事可托付给蒋琬”的一种平衡办法。
但是,作为政府的一把手,面对全川的财政赤字,蒋琬不敢“按既定方针办,”继续北伐,而是将防区前沿移到陇东,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自己的办公行辕北上移到涪县(今绵阳市涪城区)靠前指挥,作为成都屏障。
这一等待就是二十年。直到继任的费祎遇刺身亡。蜀国能够堪当军事重任的只有姜维了。姜维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二,楊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最早投奔的到襄阳太守关羽门下,被任命为功曹。义字当头的关羽和杨仪摆投机了,于是举荐给自己的大哥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当然谈军国政事的得与失。
杨仪把刘大哥也摆懂了,高兴之余,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椽”、“尚书”,由于与秘书长“尚书令”刘巴不能配合工作,刘备一气之下,把他弄到“老、少、边、穷”的地方管理农业。建兴五年(228),还是丞相拉了他一把,一纸公文调到汉中为自己的秘书长,加封为绥军将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楊仪以叛逆罪置“不同政见者”魏延于死地,这个人就不多说了,因为他辜负了丞相的提携,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滥杀无辜,使蜀国再失一员大将。
三,魏延
应该说魏延和楊仪都是“才高德薄”的典型例子。以军事才干而论,在蜀国大将凋零之后将领中的皎皎者。独自奉刘备令守汉中时,利用汉中的地势地貌,建立纵深防御体系。建兴八年就在阳溪大破魏军大将郭准。但魏延“性矜高,”难与同僚配合,更是与楊仪势同水火,但是,诸葛亮仍然升任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这已经是政府相当高级別的方面大员了。
现在一些议论认为诸䓪亮没有尽用魏延,冷漠了人才。但是,诸葛亮也有话说:“国事唯和,可以克㨗。”如果高级官员不和,造成不好影响,我是第一责任人。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团结问题。所以造成以后的悲剧,诸葛亮是有相当大的责任。
四,李严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年轻时就是政府吏员,才华横溢。曹操攻进荆州时,作为当时秭归县令的李严,没有投降曹操,而是聪明的夜奔成都。刘璋感动之余,任命他为成都县令,相当于首都市长。
当刘备在益州对刘璋大打出手时,作为护军职责的李严到绵竹防守,这次他又判断正确,投奔了刘备。取了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由于后来平定益州内乱有功,章武二年,刘备调李严到永安宫,任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病重,在永安宫托孤:“与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少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禅继位后,当场封为都乡侯,授予符节,加光祿勋。
诸葛亮是很欣赏李严的,他在对孟达的信中说:“(李严)处理公务如行云流水,迅速解决问题,此是正方性格。”
李严此时改名为平。建兴九年春,诸葛亮驻祁山准备北伐,李严负责粮草运输,由于对诸葛亮说假话,两面三刀,被诸葛亮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建兴十二年,与诸葛亮同年去世。
结语
魏延以勇猛谋略著称,李严以干略气度著称,杨仪才干与官职相当而出名,姜维粗具文武之才,有志于建功立业,他们都身居高位,纵观他们的行为,处世之道,祸患和罪责,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是陈寿的点评,我认为其中对姜维的评价最高,虽然带了一个“粗具”的形容词,可能因为曾经是姜维下属而避西晋政权的嫌疑所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