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汉功臣,对蜀汉的建立与维系都有功劳三国魏延。
魏延是刘备破格提拔三国魏延,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比追随多年的赵云职权还高,而魏延也用他的付出获得认可,魏延驻守汉中而蜀汉无忧。
诸葛亮是审慎型领导,凡事亲力亲为,但魏延是变通型将领,能够因时因势克敌,性格差距使诸葛亮疏远魏延,魏延也愈发对诸葛亮有微词,但从史籍而言,并没有魏延谋反的证据三国魏延。
魏延作为统军将领,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杨仪主导朝政稳定民生社稷,两者本应该和睦相处,但杨仪难以驾驭魏延,宁愿滥杀功臣,不愿蜀汉出现动荡,所以魏延是以诸葛亮的名义被冤杀。
事实上子午谷奇谋是值得尝试,若能突袭夺取长安,对于提振拥护汉朝士气,即便失败或者被击败,能够以奇兵拖延住曹魏主力的方向,为诸葛亮夺取西北争取时间,可谓是利大于弊,诸葛亮错失时机很可惜!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反骨,无非是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诸葛亮有本领能驾驭,所以留魏延冲锋陷阵,杨仪却并不能驾驭得了,只能自断臂膀诛杀功臣。
阿呆首先要明确一下,魏延是被诸葛亮杀的,借了杨仪的手,马岱的刀,杀了魏延。
阿呆以前上班的时候,要经过汉中石马坡下,每天都要从一个石碑前过,石碑上赫然刻着:马岱斩魏延处。
魏延作为蜀国的汉中太守,北伐的前督军,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为啥要在临死的时候,安排除掉魏延呢?
是因为魏延有反骨吗?错,大错。
诸葛亮在汉中跟魏延共事了八年,作为汉中太守,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离不开魏延的大力支持。离开魏延,一次北伐都搞不成。
诸葛亮除掉魏延的唯一原因是:战略思想不一致。
诸葛亮清楚,北伐是一个口号、旗帜,实际上北伐是成功不了的。
北伐的目的,只是以攻为守,以空间换时间,来拖延蜀国的灭亡时间。
类似游击战术,来骚扰魏军,让魏军不能主动进攻。
诸葛亮的这个战术很成功,正因为后来蒋琬、姜维贯彻这种拖延战术,才使得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又存在了39年。
魏延的战略是进攻,而不是拖延,这恰恰是诸葛亮最忌讳的事情。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个例子,这个方案很正确,能成功。问题是,局部的胜利,暂时的胜利,会给蜀军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以蜀军区区几万家底,子午谷突破,占领长安后,将面临三面受敌,一马平原的关中大地,正是曹军发挥特长的地区。蜀军的退路却很只有秦岭的四条栈道。这一局部胜利,会拼光蜀国的家底,连打游击的本钱都会没有。
诸葛亮当然会否决的。诸葛亮不敢说出北伐的真实意图的。
诸葛亮死后,魏延如果理所当然地担任起北伐的总指挥,以魏延的战略思路,肯定会选择进攻,而不是诸葛亮的拖延和游击。这样就将蜀国代入了加速灭亡的道路,当然是诸葛亮不愿意的事情。
所以,诸葛亮必须除掉魏延,选择一个能贯彻拖延和游击战术的统帅。
所以,诸葛亮设了个陷阱,借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杀害了魏延。
总之,阿呆认为,是因为魏延激进的战略思想,违背了诸葛亮的拖延和游击的北伐战术,导致了魏延的被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