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就好在年羹尧,它揭示了李卫所面临的困境:二难选择。
一边是自己的主子雍正年羹尧,一边是自己的恩人年羹尧。李卫很难选,但又不得不选。最终,李卫选择了站在雍正一边。这是否就说明李卫是个恩将仇报的人呢?
我觉得不是年羹尧。
年羹尧当然是有大恩于李卫的。当初还在雍王府做小奴才的时候,李卫与小翠夜间幽会,被府里的大太监高无庸逮了个正着。这时候,是年羹尧替他和小翠求情,让四爷和福晋饶了他俩,并把他俩带在了自己身边,然后又把李卫带上了仕途,让李卫从小县令开始干起,最终一步步成为封疆大吏。
当然,这个事情本身就是雍正瞒着年羹尧设下的局,为的就是让李卫去监视年羹尧。但从感情上来说,年羹尧对李卫和小翠是真挚的。对于这份恩情,李卫和小翠心中自然是感念的。
所以,雍正要杀年羹尧时,李卫是难过的。但他知道,年羹尧已经不可能活了,他能做的,只是带上小翠亲手做的几样小菜,去给年羹尧饯行。
说到底,不管年羹尧和李卫的官做到多大,他俩都是雍正的奴才。奴才,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更不用说掌握别人的命运。
李卫知道这一点。当小翠哭着让他替年羹尧求情时,李卫只有丢下一句“妇人之见”。这意思很明白,要是能够求情,要是求情有用,他李卫早就去求情了。
说到恩情,年羹尧固然有恩于李卫,那么雍正呢?是雍正把他从小叫花子一步步拔擢为封疆大吏。仅凭年羹尧,李卫也许最多只能当个县令。
所以说,不管从恩情大小的角度,还是从奴才效忠主子的角度,李卫都只能选择坚定地站在雍正一边。
再说了,即便李卫选择站在年羹尧一边,也是于事无补的。在这种情况下,李卫除了心里难过一番,确实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如果再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李卫更应该选择支持雍正。而且,雍正也知道李卫与年羹尧的关系,此番派李卫去赐死年羹尧,是否也是对李卫的一次试探呢?
看似二难选择,其实没有选择。除非李卫想陪着年羹尧一起死(于事无补),否则,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只能选择站在雍正一边。
此外,年羹尧确实是自己一步步走入了死局。他自己都不去努力求生,怎能让别人承担这个重任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算是一场重头戏,年羹尧接到了十三阿哥的手令,让他在回京述职期间,顺道去江夏镇捉拿钦犯刘八女。而年羹尧趁着这个机会,杀光了江夏镇老老小小,一个不留。
年羹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给四爷和十三爷报受辱之仇。此前年羹尧跟着四爷和十三爷赈灾筹款的时候,曾经路过江夏镇。当时江夏镇庄主刘八女不知道他们的身份,羞辱了几人。不仅不让他们住在庄内,还让四爷和十三爷下马步行穿过庄子。
因为要隐藏身份,当时并不好发作。但是对于皇子身份和年羹尧来说,这就是奇耻大辱,传出去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年羹尧为了报仇,才血洗江夏镇,出一口恶气。
第二,江夏镇太有钱了。江夏镇是八爷党的地盘,江夏镇为八爷党囤积了大量的钱,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这对年羹尧是个致命的诱惑,因为打仗最需要钱。
但是光明正大的拉着钱回家,会有麻烦。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机杀光江夏镇,不留活口自然也就不留人证了。那自己不管搂了多少钱,都是个谜了。
第三,年羹尧揣摩了四爷和十三爷的意思。江夏镇受辱的事情,年羹尧是知道的。年羹尧带兵打仗,杀人如割草,四爷十三爷也是知道的。让他来处理这件事情,年羹尧自然会认为,需要用自己的“手段”。
而且,就算做的有些过分,上面也有四爷给自己顶着,可以放心。
第四,百官行述。这个是重中之重,百官行述是一张王牌,是一颗炸弹,这个小册子里记载了大量中高级官员的隐私。这个东西不得了啊,放到会用的人手里,分分钟就能弄个“大地震”。
所以必须要拿到手,只要拿回来,就不会威胁朝廷的统治,至于江夏镇那些人命,都无足轻重了。看看江夏镇事件之后,不管是四爷八爷,还是康熙,都十分关心百官行述的下落,至于那些人命,是次要的。
年羹尧自然是明白的,只要这个任务完成,“附带损伤”不会给自己造成多的威胁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