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翁同书、翁同龢是兄弟俩,曾国藩的弹劾,急死了这哥俩的老爸,翁心存,还导致了翁同书被流放新疆翁同龢李鸿章。
简而言之一句话,杀父害兄,能不记仇吗翁同龢李鸿章?
首先翁同龢李鸿章,理清一个人物关系。翁心存,常熟人,道光二年中进士,此后官运亨通,一路高升。咸丰元年提拔为工部尚书,四年为兵部尚书,最后当上了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
翁心存有三个儿子,即长子翁同书(1810—1865)、次子翁同爵(1814—1877)、幼子翁同龢(1830—1904)。
曾国藩、李鸿章,都是赫赫有名的中兴名臣。
其中,李鸿章算起来还是翁心存的徒孙,因为翁心存的门生孙锵鸣,是李鸿章中进士时候的同考官。
其次,了解一个来龙去脉。曾国藩、李鸿章和翁家的仇恨是因为太平天国战争。
翁家的长子翁同书,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中了进士,踏入官场。
1853年,太平天国打到扬州的时候,他在钦差大臣琦善手下任职。此后,翁同书立了不少军功,于是在1858年被提拔为安徽巡抚。
不过,此后翁同书的表现很让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捉急:他先是在1859年失守定远,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
没想到,1860年,翁同书在驻守寿州的时候,又犯了一个错误,让曾国藩、李鸿章气到吐血。
这一年,安徽几个民团首领之间的矛盾激化,互相仇杀。
其中一个叫苗沛霖的,因为吃了亏,一怒之下就造反了,还带人来攻打翁同书所在的寿春。
按正常人的思维,翁同书应该带领与苗沛霖有仇的民团首领好好守城,打败苗沛霖。
但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翁同书做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匪夷所思,他不仅杀了与苗沛霖有仇,且忠于朝廷的民团首领,还上书朝廷为苗沛霖的造反行为千方百计辩解和开脱。
结果,千里之外不明真相的朝廷下令苗沛霖“带团立功”,造反的事情一笔勾销。
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苗沛霖又勾结上太平军,于是找个借口造反,还把寿州城给攻破了,并俘获翁同书本人。
这下,可把曾国藩、李鸿章给气坏了:我们千辛万苦打长毛,你在那里头脑不好,还一再失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曾国藩决定弹劾翁同书。
三、翁同酥念念不忘的杀父害兄之仇曾国藩是两江总督,面子上不便与帝师翁心存直接发生矛盾,于是奏折由正在其幕府的李鸿章代写。
全部内容就是一个主题:弹劾翁同书!
不仅如此,这个奏折文笔非常之好,而且杀机四伏,以至于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下令组成专案组,专门审理翁同书。
这份名叫《参翁同书片》的折子,在1861年冬天起草并撰写,奏报朝廷。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
意思就是太平天国造反以来,所有失地,逃跑的官员都受到王法制裁,翁同书先丢定远,再丢寿州,还激成苗沛霖的叛乱,为何却能与众不同,逍遥法外呢?
接着,奏折中又杀气腾腾的要求将翁同书下狱审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
考虑到翁同书的老爸,翁心存当时还是年幼的同治皇帝的老师,奏折结尾处又故意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意思就是,弹劾翁同书是出于公心,并不会因为他有个厉害的爹就徇私枉法。
这么一来,没人再敢给翁同书辩解。
很快,翁同书被下狱,并被议处为死刑!
翁心存此时已经是70高龄,得知长子被判死刑后,急火攻心,一下子就死了。
朝廷一看,得,本来想杀儿子,结果急死了老子。
于是,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以眷念师傅的名义,改判翁同书流放新疆伊犁。
四年后,翁同书病死于甘肃,年仅55岁。
此时的翁同龢,才31岁,不过只是一个刚刚走上仕途的芝麻六品官。
但是,他眼看着老父亲被急死,兄长被流放,能不记仇吗?
于是,此后的岁月里,翁同龢每每想到死去的父亲和哥哥,就反复提醒自己“忠恕二字一刻不可离”。
所以一辈子仇恨李鸿章,处处排挤,时时刁难,到了1895年,甲午年间更是以主战派自居,千方百计打击主和的李鸿章,鼓动光绪皇帝对日宣战。
最终,酿成巨祸,大清国运也由此急转直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