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说乐不思蜀,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禅有没有复国的念头,如果一旦查明确有其事,那么等待刘禅的,就毫无疑问是一个死字乐不思蜀人物。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这段故事的原文,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说司马昭请阿斗吃饭,名为吃饭,其实满怀杀机,因为司马昭在宴席之上安排了一档巴蜀地区特色浓厚的节目,在座的人多数来自蜀国,一看到这节目立马就伤心了乐不思蜀人物。但司马昭的重点,不在这些人,而在阿斗身上。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在司马昭看来乐不思蜀人物,如果阿斗也像其他人一样伤心落泪,那就可以推断出阿斗也想回到巴蜀去,而回到巴蜀,他很可能就是想恢复蜀汉,重新做皇帝,换句话说就是有谋反之心,而如果司马昭觉得你小子有谋反的念头,哪怕是一点点,你觉得自个还能活么?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所以这一局,刘禅是顺利通过了。但司马昭还是不放心,过了一段日子,又问他:“颇思蜀否?”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刘禅赶紧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成语乐不思蜀的来源就在这里。

但,司马昭依旧不放心。

这时便有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他便是郤正。这个家伙,其实老家在河南,可是老爹当年在四川当地方官,于是便留在了四川。这个人别的能耐咱不知道,可是很擅长打理关系是真的,譬如他曾与宦官黄皓相互共事历经三十余年,关系相处得很是不错,既不会因为接近黄皓而被士大夫非议,也不会因为不巴结而被黄皓憎恨,老实说这样的本事,真的很了不起。

而在蜀汉灭亡前夕,也是郤正,出手起草了投降书。之后阿斗被迁到洛阳去,也只有郤正和另一个人跟随。刘禅抵达洛阳之后,郤正的待遇也不错,后来被授予关内侯爵位——也就是说,和当年同时应对大臣及宦官方面关系一样,郤正,也很好地同时处理了应对阿斗和司马昭两方面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咱看原文: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大家看见没有,郤正帮刘禅设计了一套台词和动作,刘禅照做了,司马昭啥反应?“你说的这些话怎么像是郤正的台词?”于是刘禅大吃一惊:“真的是这样啊!”结果大伙就笑了。

咱看这里,司马昭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反应,显然郤正在他这边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或是暗示。也就是说郤正,是先到司马昭这边说了这些话,再让刘禅到司马昭处说同样的台词,而且重点是:台词必须一模一样!

为什么郤正要这样设计?难道他真的以为,司马昭会放心让阿斗回四川吗?当然不是的。郤正这样做,其实是要达成两个目的:

第一、让司马昭相信:阿斗没有野心,他就是个傻子。

第二、让司马昭认为:郤正也是个可靠的家伙,他替阿斗着想,可是绝不瞒着司马昭。在阿斗之前他就已经说过类似的话。这也就是说:他也很实诚。

于是阿斗安全了,郤正也安全了。

但阿斗的“乐不思蜀”,其实只过了八年,死时仅有64岁,比鞠躬尽瘁的诸葛亮(53岁),多活了十一年。你说他真的无忧无虑么?若是真的无忧无虑怎么六十出头就死了?

很可能,没有野心是真的,无忧无虑却是假的,阿斗的最后八年,其实也是蛮难熬的。

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在史书和后世演义故事中都是昏庸无能的人物形像。民间就流传有"扶不起来的刘阿斗“的俗语,正史上也有“乐不思蜀”的文字记载。是不是刘禅幼年时期在长坂坡大战时受到了惊吓,还是在那时他爸爸摔他收买人心时,角度和力道没掌握好,伤到颅脑造成智力损伤了呢?刘禅真的是一个大笨蛋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刘禅给人的印像似乎有些愚笨,但命还是很好的。他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嫡长子,刘备征吴失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时,将他托孤于诸葛亮,刘禅即位时年仅十六岁。从刘备托孤时与诸葛亮和刘禅的一番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对于身后之事,“蜀汉”政权主弱臣强的严重担心。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乐不思蜀人物: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诸葛亮感恩于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也考虑到刘备托孤时的“警示”,在刘禅即位后,他殚精竭虑、鞠躬精粹的辅佐刘禅治理蜀汉,一心北伐。此时,由于刘禅年幼,蜀汉军国大事多由诸葛亮决断,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做为先主刘备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在操持国事的同时,对后主刘禅也多有“教导”,这对于刘禅可能也是一种压力和无奈吧。

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刘禅开始执掌实际政权,时年27岁。刘禅执政后,存在有宠信宦官黄晧,纵容黄晧排挤大将军姜维,使其领兵于外屯田不敢回成都,蜀汉政权逐渐衰败等事情。但事实上,从刘禅掌握实际政权到魏灭蜀汉,刘禅维持了29年的统治,这应该不是一个小傻子和大笨蛋所能做到的。

蜀汉灭亡后,刘禅等王公被送至魏国都城洛阳,魏权臣司马昭在饮宴时,问询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答到:“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是后世评价刘禅昏庸愚笨的根本原因和依据!但我们换个思路考虑这个问题,当时的情形是司马昭要对刘禅进行试探,看其是否还有复国之心。如果,刘禅说思念蜀地,司马昭会放他回去吗?可能只会死的快一些吧!所以,刘禅的这个回答也可能是一个大智慧的表现,刘禅也因此解除了司马昭的疑心,最终以安乐公的爵位安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