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杰之一的皇甫嵩,明明有好机会为何没能阻止董卓专权皇甫嵩?
那我只能说皇甫嵩,皇甫嵩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军人的职责需要无条件服从上司的命令。
皇甫嵩早些年的记载我也就听说过几个看起来像是乱编的故事,就不多说了皇甫嵩。皇甫嵩真正发迹就是评定张角等人爆发的【黄巾起义】,在朱儁和卢植踌躇不前的时候,皇甫嵩发现了大量的突破点,先后击破张梁和张宝所部,之后又平王国(姓王名国)叛乱,而且几乎无败绩(一开始有点小挫折是难免的)。加上确实找不到什么污点(真要扛的话杀黄巾军的时候有点恶魔),加上体恤士卒善待百姓,得以让皇甫嵩步步高升,加官进爵,一时间名声大噪。
皇甫嵩因为平定战乱而出名,但是乱世开始皇甫嵩却无作为了,这就是我开头说皇甫嵩是合格的军人的原因,平黄巾是朝廷的意思,不是刘备那样的满腔热血。皇甫嵩和董卓矛盾可不少,手上还有重兵,但是也没有对董卓怎么样,甚至董卓呼唤他的时候,直接就去了,还把兵马一起给了董卓(然后董卓时不时找皇甫嵩的茬)。之后今天当这个大官明天当那个大官,但是没有什么权利,混混日子。
后来董卓的政权倒了,皇甫嵩又接到了朝廷(或者说其实是王允)的命令,诛灭董卓全族。这也不是皇甫嵩要报仇,只是执行命令而已,毕竟他是个军人。
他就是个中规中矩的军人而已,能被评为忠良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他没有什么野心,给什么任务做什么事,其他的不会多想。(其实一开始他救卢植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想这么想)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卢植朱儁皇甫嵩,在当时的成就和功绩,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是东汉政权的最后一批捍卫者,将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重新扶正。然大厦将倾,非人力所为。
能力真的很牛,功劳真的很大(东汉卢植)东汉末年,或者说汉灵帝晚年和汉献帝初年,东汉朝廷的两大心病便是「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于是,「平黄巾」和「诛董卓」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终极目标。
在这两件事上,特别是平定黄巾起义,卢植朱儁皇甫嵩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纷纷响应,京师为之震动。朝廷任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率军平乱。曹操袁绍此时都是在其手下跑腿的小角色,董卓也是如此。三人不辱使命,凭借其超凡的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皇甫嵩,黄巾军的三大首脑——张角张梁张宝之死均与其有关,彻底摧毁了黄巾起义军的领导核心。
卢植还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师从大儒马融,与郑玄管宁等大咖为同门,而刘备公孙瓒都是他的门生。皇甫嵩出身将门世家,其父为北地太守,叔叔为东汉度辽将军。皇甫嵩好诗书,喜弓马,文武双全。朱儁虽出身寒门,从小孝敬母亲,重义轻财,后经人推荐入朝为官,逐渐走上政治前台。
卢植后被诬陷,免官回家,后为袁绍军师, 192 年去世。董卓被诛后,其部将李郭相互攻伐,朱儁被扣为人质。朱儁性格刚毅,当日发病而死。皇甫嵩同年去世。
三国历史时间表(皇甫嵩)那么就如题主所说,三人的成就和功绩如此之大,为何在三国的舞台上寂寂无名?名气和成就如此成反比呢?我们理一下三国时间线,问题不言自明。
黄巾起义 184 年三人去世 192 — 195 — 195 年三国建国220 —221 — 229 年三国亡国 263 —265 —280 年三家归晋 280 年由此可知,大三国时期可为 184 年至 280 年,而真正的三国历史要从 220 年开始。而此时,三人去世已 20 多年,他们是三国舞台上最早的一批主角,但并没有真正见证和创造三国历史。
此时曹孙刘都在干啥?(孙坚)卢植朱儁皇甫嵩活跃的年代,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在干什么呢?
曹操刘备虽然也参加过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三国演义」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但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还是代表东汉朝廷的卢朱皇甫三人。
在这个时期,曹操刚刚崭露头角,逐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威望。但此时北方霸主还是袁绍,官渡之战也要到 5 年之后才开始。北方还处在一个诸侯割据的局面,除了河北袁绍,还有张绣,西凉马超,汉中张鲁,淮南袁绍,辽东公孙渊以及黄巾残部等,曹阿满任重道远。
此时的江东还不是孙吴的江东,此时孙氏代表人物还是第一代孙坚,182 年出生的孙权不过 十岁刚出头。孙坚在平黄巾和战董卓中立过颇多战功,关羽「温酒斩华雄」实属杜撰,真正终结华雄的乃是孙坚。刘备同志此时正四处漂泊,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关键是他不想去也得去,连遭败仗,东奔西投。一直到 208 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块立足之地,而这已是十三年之后的事情。
卢植,朱儁,皇甫嵩三人为东汉朝廷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东征西讨,为朝廷为国家,一心为公!而
后起之秀曹操,孙权,刘备等同样转战南北,不过为自己及其政治军事集团而已。当然,在曹孙刘那个年代,汉室早已奄奄一息,也无公可为了。
在此给予渎职朱俊皇甫松三人的功绩,我们也只能报以敬意,仅此而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