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断送了李瑁的太子之路寿王李瑁!寿王李瑁的太子之路,就是断送在了二个女人手里,寿王李瑁的母亲是武惠妃,这武惠妃是人间绝色,美艳动人,当初唐玄宗李隆基,最痴迷的就是武惠妃,爱屋及乌,李隆基也对李瑁特别好,武惠妃在得势的时候,当然也希望安排李瑁当上太子,所以武惠妃也不止一次提起过,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当太子,李隆基当时也心动了,考虑过让李瑁当太子。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但天意不可违寿王李瑁,武惠妃没等安排李瑁的太子之位,就因为疾病去世了,这李瑁的太子之位,也被搁置了下来,李瑁有个漂亮的媳妇,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杨玉环,这李隆基那是对杨玉环一见倾心,想尽了办法,把杨玉环接进了宫里,李隆基霸占了杨玉环。李瑁的老婆被自己老爹抢走了,李瑁是委屈求全,一声不吭的忍耐,其实这李瑁也是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自己的老爹,肯定会在政治上,给他一定的照顾,李瑁认为自己奉上了心爱的女人,李隆基也应该投桃报李,把太子位给李瑁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所以这李瑁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寿王李瑁,他认为就算李隆基不提拔他当太子,那自己曾经的老婆杨玉环,也该替自己说话,让李隆基把太子之位给他,但李瑁毕竟是年轻,没有往深一层次去想,还做着太子的美梦呢。这杨玉环委身于李隆基,她心里肯定也是一百个委屈,一是名声问题,那属于是儿媳妇跟自己公公,二是李隆基那都是老头子了,胡子一大把了,除了是皇帝之外,李隆基肯定比不上年轻的李瑁,杨玉环在重压之下,她曾经把希望寄托在李瑁身上,她希望李瑁象个男人一样,找到李隆基,把她要回去。

但杨玉环并没有等到李瑁,李瑁并没有象个勇士一样,要回自己最爱的女人,相反李瑁面对着自己的女人被抢走,李瑁还坦然受之,也接受了杨玉环当了继母,这也是杨玉环心里不能接受的,杨玉环看李瑁那窝窝囊囊的样子,也是心凉凉了。

杨玉环觉得李瑁是不值得帮的男人,李瑁窝囊到了极致,一点男人血性没有,杨玉环也对李瑁挺反感了,觉得太子之位,不应该落到李瑁手里,杨玉环也觉得李瑁这样的男人,也许不是真窝囊,也许是李瑁城府太深,那就太可怕了,杨玉环都怕李瑁一旦掌权了,第一个杀的人就是她。

所以她并没有举荐过李瑁当太子,至于在李隆基心里,从他抢杨玉环的那一刻起,他就打算好了,李瑁的太子位,那是一点希望没有了,因为李隆基和李瑁已经处在对立面了,李隆基也应该想到,李瑁心里能不恨他吗?如果有一天李瑁掌权了,李瑁会怎么对待李隆基,这李隆基知道自己做的事,所以他也在处处提防着李瑁,他是不会把机会给李瑁的,因为李隆基可不想有一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自从杨贵妃进宫的那一天,李瑁就彻底失去了太子之位。

杨玉环和李隆基都认为李瑁是个威胁,所以在不让李瑁当太子的事情上,杨玉环和李隆基的观念是一致的,李瑁的太子梦也碎了,在后续的发展中,李瑁也是被逐渐边缘化了,一点点的被挤出了权利中心,杨贵妃不举荐李瑁当太子,是她心里对李瑁有怨恨,也觉得李瑁是个威胁,就这二个条件让杨贵妃得势的时候,从没想过让李瑁当太子。

公元755年12月,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途经马嵬坡时,已经对杨家弄权极度不满的随军士兵哗变,斩杀宰相杨国忠,逼迫玄宗缢杀宠妃杨玉环,杨家既没,玄宗也在怨气有所平息的将士护卫下,顺利抵达了四川。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而在和玄宗一起西逃的人中,还有当今太子李亨和寿王李瑁、永王李璘等皇子,李亨在马嵬坡之变中或许是幕后主使,当玄宗杀死杨贵妃后,他并没有选择跟着父亲一起去四川,而是北上去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那里,于次年七月正式在灵武称帝,主持平定安史之乱的事务,并推尊四川的玄宗为太上皇,而李瑁和李璘则跟随了父亲去了四川。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事实上,李亨的称帝是自作主张的,本来玄宗在马嵬坡之变后,一直在继续西下和回长安两边犹豫不决,而当地百姓也多不愿玄宗背弃他们,把他们留给贼军,已经激烈到直接拦下玄宗的车驾,在皇帝老儿面前哭喊着,玄宗无奈之下,加上太子李亨也已经无意跟着父亲了,所以就留下李亨在关陇一带安抚百姓。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可是李亨一个急转,马不停蹄地北上去了灵武,反正离父亲越远越好,李亨一路收拢各处散兵,渡过渭水,一夜强行数百里,数天就到达了平凉,得到了朔方留后杜鸿渐等人的支援,直入朔方。在辗转来到朔方后,李亨就受到诸人的上表,要求他继皇帝位,半推半就之下李亨也就同意了。

寿王李瑁:当了李瑁继母的杨贵妃,为什么没把李瑁推向太子之位?

就在李亨北上的时候,玄宗还一直以为李亨还在关陇一带收拢人心,所以玄宗在到达四川后不久,就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四镇,还下诏分封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永王李璘被封为江陵府都督,统领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前去江陵坐镇。

而除了李亨和李璘之外,受玄宗册封的皇子还有: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统领江南东路、淮南、河南三路节度使,可是李琦在四月就去世了,没有去广陵镇守;丰王李珙为武威郡都督,统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路节度使,坐镇武威。其余诸子皆跟随唐玄宗,继续留在四川,其中就包括了寿王李瑁。

所以李亨称帝根本就是打了玄宗一个措手不及,在玄宗诏令刚下不久,李亨的表章也到了,唐玄宗最后也只能认同,自己收回了剩余的册封诸子的命令,承认了李亨的皇帝之位。

所以说寿王李瑁根本就没有机会,抢在李亨前面登基称帝:

首先他当时并没有称帝的机会,他是什么优势都不占,连个老婆都被父亲抢去,自己连句话都不敢说,还得小心翼翼地侍奉父亲,更别说在玄宗还在时,自己还得在其庇护下生存的时候了。李亨之所以能够称帝,那是因为他在唐室西逃时,独自留下来抵抗贼军,这给他收服了不少人心,又因为远离玄宗,没有太多的限制,天高任鸟飞,有力量支持又没有压制存在,李亨称帝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就连玄宗自己都没有让李瑁掌握权力,或许是因为以父抢子妻的难堪,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反正连李瑁的同母弟、盛王李琦都能得到大都督、领数路节度使之位,偏偏李瑁什么都没有,连他在四川的行为举措都是语焉不详的,大概就连玄宗都害怕李瑁,觉得如果授予他地方兵权的话,很大可能会出现叛乱或逼宫,要知道,李家的玄武门可是被自家人打开了好几次了。

最后李亨称帝的事连玄宗自己也是之后才知道的,李瑁作为一个失势的皇子,他能得到的讯息自然不可能比唐玄宗要多、要快,信息落后于人,人心、名望又不如李亨,还时时刻刻受父亲的控制和压制,李瑁在当时已经活得有够憋屈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如何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李瑁自己也不可能有想称帝的时候了,毕竟他也是很识时务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