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和岳飞同为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岳飞,韩世忠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南,而岳飞则在淮河以北抗击金军。韩世忠和岳飞在被解除兵权后被封为枢密正、副使,这只是名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实际上两人并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韩世忠和岳飞:韩世忠和岳飞是上下级的关系,韩世忠为何不救岳飞?

韩世忠和岳飞:韩世忠和岳飞是上下级的关系,韩世忠为何不救岳飞?

杀害岳飞的主谋是高宗赵构,秦桧等人是执行者。岳飞在抗金四名将中,功居首位。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岳飞的高歌猛进,令高宗感到忌惮和不安,他感受到功高震主的巨大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高宗强令岳飞班师停战。岳飞心犹不甘,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令高宗皇帝更加深了对他的猜疑,加上之前岳飞一味忠于心,不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对皇帝多有冒犯,还曾不知深浅地提议立储人选,这些都犯了皇家大忌,高宗杀他已在所难免。其实,整个宋朝抑武扬文成风,除了个别皇帝外,两宋的天子大都是不思进取韩世忠和岳飞、安于现状的软皮蛋,什么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只要眼前是安全的,哪管日后巨浪滔天。岳飞通过不懈努力,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失地,使得偏安杭州(当时叫临安)的皇帝感到已相当安全,岳飞存在与否已无足轻重。所以,皇帝决心杀害岳飞,谁也挡不住,更何况还是同样没有了实权而遭到排挤的韩世忠呢?

上面也讲到了,岳飞、韩世忠活动的区域相去甚远,没有什么交集,当然也不会有多深厚的交情韩世忠和岳飞。即使这样,在岳飞被杀害后,难掩悲愤的韩世忠前去当面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被处极刑,秦桧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是以“莫须有”三字草草打发他了事。自此,韩世忠也心灰意冷,不再过问国家大事,只是纵情山水,赋诗填词,聊以打发余生。

韩世忠比岳飞官大,因为他们俩人是有“时间差”的,两人其实“出身”很像,都是“应募”出身,“应募”出身,说白了就是从“兵”开始干的,但韩世忠出道比岳飞早,韩在1106年就出来当兵了,比岳飞在概早了二十年。所以韩在南宋的官位一直比岳飞高,无论是军阶、军职,还是地方官职,都比岳飞高,他是南宋军队的元老,是岳飞的前辈。

韩世忠北宋后期参加了对西夏的攻歼战、剿灭方腊之战等硬仗,到北宋末年时,已经从普通士兵晋升为高级军官了,宋钦宗时,韩世忠因为血战阻击金军南下之功,已升为“嘉州防御使”(上校),并率所部参加了“劝进”赵构当皇帝的活动,赵构即位当上皇帝后,韩晋升为光州观察使(少将),成为高级军官。

而这时的岳飞,因为刚刚才出道,两人在官场的地位可谓“天渊之别”,南宋建立的时候,岳飞的“阶官”只是“承信郎”,宋代武官有53个等级,承信郎排在倒数第二位,可见当时岳飞在军中地位之低下。直到建炎三年(1129年),岳飞在平定了许多开封附近的“悍匪”后,才获得“英州剌史”的职务,这标志着岳飞正式进入“军官”行列,刺史在宋代跟唐代不一样,不是“地方官”,而是“正式军官”的等级标识,相当于今天的“军衔”。岳飞的英州剌史只表明他的“剌史”身份,他跟英州这个地方是没有关系,他不会去英州上任。

宋代的很多武将不一定可能获得“军官”的身份,很多武将实际上是以“使臣”的身份行使军官的权力,而并不是真正的军官,真正获得军官的身份的,只有以下八个等级:即

剌史(少校)

团练使(中校)

防御使(上校)

观察使(少将)

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中将)

节度使(上将)

两镇节度使(大将)

三镇节度使(元帅)

这六个等级的官名在唐代全都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官,但在宋代,全都变成了类似于军衔一样的军阶标志了,这六个等级恰好可以依次对比今天的从少校到元帅的军衔序列,获得“剌史”算是真正进入了军官序列,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很多武将打了一辈子的仗也混不到这个阶位。不过这时的韩世忠已经因为一直在高宗身边,特别参与平定苗刘之乱,救了高宗一命,韩的军阶已升到了在宋代的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升到的越级军阶,两镇节度使(大将),比岳飞的剌史(少校)高太多,完全不在一个平台上。

但岳飞在南宋的“升官”的速度是惊人,获得剌史(少校)的军阶一年后,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就因为收复了建康(今南京)的大功,被越级提拔为“昌州防御使”,连升两级,同时获得了他人生第一个“实权职位”,“通泰镇抚使”,即他以防御使(上校)的军衔获得了“通州泰州地方警备区司令”的实职,在这之前,岳飞是只有军队,没有地盘,这次是一个“质”的飞跃。但不久因为金军反扑,泰州失守,岳飞实际上又失去了“通泰镇抚使”的职位,只有继续带着部队到处转战。

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的官位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击溃悍匪李成,宋高宗意识到岳飞部队的战斗力强劲,于是正式将岳家军编入“正规军”,注意,此前岳飞的部队实际上不是南宋的中央正规军序列,而是属于地方的杂牌军。这次整编,南宋朝廷给了岳家军一个正式的番号叫“神武右副军”,岳飞被任命为“神武右副军统制”,相当于获得了兵团司令级的军职,该编制序列名义上的上级就是“神武右军”,注意,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不受管辖,只表示部队的编制级别,神武右军的级别比神武右副军高级一些,因为它的最高指挥官是“都统制”,都统制相当于“集团军总司令”,要到这时,岳飞才勉强可以和韩世忠比一下了,尽管这时的韩世忠的军阶仍然比岳飞高太多,但两人在军队中的实际的军职开始拉近,韩世忠虽然是“两镇节度使”(大将)的军衔,比岳飞的防御使(上校)的军衔要高太多,但韩的实际军职这时就是“神武左军”的都统制,也就是比岳飞这个兵团司令级的军职要高一级的集团军总司令级。

接下来岳飞因为镇压江西的农民起义成功,在吉州剿匪战中岳飞表现卓越,被宋高宗认定为可以和吴玠相比的“将星”,召他到临安相见,然后又破格提拔他为承宣使(中将),并将岳家军的“神武右副军”的编制升级为“神武后军”,任命岳飞为神武后军统制,虽然仍然是“兵团级司令”(统制)的军职,但却可以统帅集团军级别的部队了。这时的岳飞的官位与韩世忠就越来越接近了。同时岳飞再次获得了“地盘”,宋廷将江西交给了岳飞,任命岳飞为江西制置使,这样岳飞不但拥有了高级军职(承宣使——中将),还拥有了高级官职(相当于省部级地方大员的制置使),岳飞开始同时拥有了军队和地盘,这是岳飞在官场地位的转折点。

绍兴四年(1134年),宋廷为收复襄阳,又让岳飞兼任“荆南制置使”,表明只要收复襄阳,可以把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盘都交给他,岳飞最后收复襄阳,把南宋的边防前线推进到河南的南阳、信阳一带,立下比之前都要大得多的功劳,事后岳飞的军阶晋升到了节度使(上将),同时出任荆湖制置使,全面主持湖南、湖北的军政事务。此后襄阳成为岳家军的大本营。而这时的韩世忠则得到了淮东的地盘,以楚州为大本营,而韩的地方官级别比岳飞要高,岳飞是“制置使”(相当于普通的省委书记),而韩世忠是“宣抚使”(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兼任省委书记),制置使和宣抚使虽然职权差不多,但在官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岳飞要到绍兴七年才升任“宣抚使”,在地方官级别上和韩世忠才相同,但他俩在军衔上一直有差距的,这时的韩世忠是两镇节度使(大将),岳飞只是一镇(上将)。绍兴五年(1135年)南宋军队取得前立国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击溃了伪齐和金军的联合进攻,岳飞被提升为两镇节度使(大将),但韩世忠则成了三镇节度使(元帅),还是比岳飞级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