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浪漫主义的最大代表——雨果1830年2月25日,法国文学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雨果的代表作。这天晩上,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雨果的韵文剧《欧那尼》。观众中有的喝采,有的喝倒采,乱成一片。原来雨果在剧中把反暴君的绿林大盗欧那尼写成英雄,借以抒发自已反对暴君的强烈激情,因此赢得了文艺上浪漫主义派的热烈拥护,而遭到古典主义派的竭力反对。在激烈的斗争中,《欧那尼》的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浪漫派从此占领了戏剧舞台,二十八岁的雨果也因此而确定了在浪漫派中的领袖地位。

雨果1802年出生于军官家庭,从小爱好诗歌,十三岁就开始写作雨果的代表作。他十六岁那年,有一天中午路过法院门前的广场,看到木柱上栓着一个年轻女人,说是犯了“仆役盗窃罪”,刽子手烧红的烙铁向她裸露的肩背上狠狠地按下去,那女人的惨叫声成了雨果“心灵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呼喊”。从此,他“下决心要永远和法律的恶劣行为作斗争”。

雨果的全部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核心是以仁爱为万能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为对贫困不幸的下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控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通过道德化来消除社会疾苦的幻想。

1831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主人公吉卜赛姑娘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纯真的爱情,但受到侍卫长的玩弄、抛弃和副主教的追逐、诬陷,最后被当作女巫判处死刑。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宗教神职人员的虚伪狠毒,赞扬了平民的高贵品质。

1851年底雨果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这期间他完成了优秀的政治讽刺诗《惩罚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等。《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失业劳动者冉阿让因偷一块面包,被监禁达十九年之久。刑满释放后,受一位主教感化,在一个小城开办工厂,关心穷人,好善乐施,但始终遭到岐视凌辱,为法律所不容。小说愤怒地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对穷人的迫害。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立即回国参加抗战。巴黎公社失败后,他竭力保护受迫害的公社革命者。雨果在晚年仍紧张地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诗集《凶年集》和长篇小说《九三年》。《九三年》的主人公是革命军的年轻司令官,他因为反革命头子勃朗纳克曾舍身救过三个小孩而擅自把勃放走,自己却因此触犯革命法律被处死刑。临刑时他高呼共和国万岁,士兵痛哭流涕,要求开恩,执行法官也当场开枪自杀。小说反映了雨果世界观的深刻矛盾,一方面肯定了法国大革命,另一方面又认为革命专政太残忍,不人道。

雨果不仅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最大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85年雨果逝世,法兰西为他举行了国葬,成千上万的巴黎人参加了葬礼。《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乂夸张手法的反映。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头无路的情况下趴高墙进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恰是受过他恩惠的割风爷爷。冉阿让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修道院,他从街垒上救出马里于斯,在巴黎水道中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等,都是离奇的。但是,雨果绝不是为了单纯用骇人听闻的事件怂恿读者的视听,不是单纯为了制造尖锐矛盾和纠纷,而是为了使小说的社会主题更加突出。

《悲惨世界》在风格上的另一特点,是它的政论性。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后宣誓效忠波旁复辟王朝。母亲也是王室的热烈拥护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在思想上深受家庭熏染。

雨果的代表作: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819年参与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公开维护伪古典主义。早期作品有诗集《短歌行与民谣集》(1822年);中篇小说《冰岛魔王》(1823)、《布格-雅加尔》(1826)等,大都带有保守主义的思想倾向。20年代后期,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有了积极的转变。1826年参与组织第二浪漫主义文社。翌年,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写的长篇序言,对束缚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伪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一整套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该主张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纲领。1828年他写成戏剧《玛丽庸·德·洛尔姆》。1829年发表诗集《东方集》。

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上演戏剧《爱尔那尼》。初演的成功被视为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胜利的标志。1831年写成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继而又发表了戏剧《国王取乐》(1832)、《吕克莱斯波基亚》(1833)、《玛丽·都铎尔》(1833)、《昂日洛》(1835)、《吕伊·布拉斯》(1838);诗集《秋叶集》(1831)、《黄婚之歌》(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小说《克洛德·格》(1834)等。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又被国王授予“法兰西世卿”称号。七月王朝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和统治者的拉拢,使他一度摇摆于民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之间。剧作《卫戍官》(1843)上演失败后,他在文坛上沉默了近10年时间,而主要从事政治活动。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确立了共和主义立场。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宣布帝制,他起而反对。被迫流亡国外。其间,著有抨击拿破仑第三的小册子《小拿破仑》(1852)和诗集《惩罚集》(1853)。其他作品有诗集《静观集》(1856)、《历代传说》第一集(1859)、《街头与森林之歌》(1865),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后,雨果回国。普法战争时,他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巴黎公社失败后,他曾勇敢地庇护受迫害的公社社员。1872年出版的《凶年集》,记录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情绪。1874年他的又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问世。小说描绘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与封建贵族的殊死搏斗,也包含有人道主义的说教。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有诗集《做祖父的艺术》(1877),《历代传说》第二、三集(1877、1883)等。

1885年5月22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