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赵惠文王的话,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上党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为何这么说?原因有二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一、赵惠文王时期的赵国威震六国赵惠文王,此时秦赵相争,赵国略占上风。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之子,赵孝成王之父。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赵惠文王在位时期,赵国处于巅峰时期,他在位时期,继承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留下的国力底子,又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名臣名将的辅佐,国力强盛,威震六国。

赵惠文王在位期间,于公元前287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收回秦国之前夺取的王公、符逾两地。

前286年,赵国又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廉颇多次攻齐,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秦赵两国成为当时的绝对两强。

而赵国也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廉颇也多次大败秦国,使得秦国10年间不敢攻赵,成 为当时列国战将唯一能和秦国武安君白起一战的名将。

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

秦赵争霸,未来必有一战。

所以,若是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国君是赵惠文王,面对韩国上党郡送上门来,一定会接受的。

二、赵惠文王死后,廉颇平原君等名将名臣仍在,他们也是主张接受上党的。面对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的主动投靠,当时的国君赵孝成王曾召集大臣问计。

平阳君赵豹认为不能接受上党,他认为“欲嫁其祸於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秦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但平原君认为应该接受,“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平原君的看法和赵孝成王的想法是一样的,认为上党十七城池落入赵国手中,是大利益,比百万大军辛苦攻城而不得实惠太多。

平原君也认识到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但是他认为赵国有廉颇,廉颇虽然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是完全可以的。

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赵孝成王接受上党是没有问题。

即便赵惠文王在位,平原君、廉颇等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最终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主要在于临阵换将,用赵括代替了廉颇,而其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离间计也是重要一个原因。

若是赵惠文王很可能不会犯这样的错,秦赵长平之战的结果还不好说。

古代为了争夺王位或者帝位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攻杀是常规动作,都是帝王意志的体现。历史上的楚穆王、赵惠文王、冒顿单于都是被自己的儿子逼死的,这些王弑杀自己的父亲有一个共同特色,都是因为更换太子惹的祸。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吃不上最后一顿饭的楚穆王父亲。楚穆王的父亲楚成王是楚文王和息国夫人生得两个儿子这一。楚文王在位时期,消灭了息国,见息国国君的夫人美貌,于是纳入后宫,生下了熊艰(楚堵敖)、熊恽(楚成王)两个儿子。大哥熊艰在楚文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公元前675-公元前672年在位,后世称为楚堵敖。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楚堵敖整日游手好闲,楚国反而日渐强大,弟弟熊恽也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哥哥意图杀死自己的弟弟,反而被弟弟事先得到消息,逃跑到随国,联合随国的势力反杀了哥哥。死去的哥哥熊艰被弟弟严酷对待,死了也不按照王的葬礼下葬。(楚成王被自己的儿子楚穆王逼着上吊自杀,形象图)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楚成王在位之时,想立自己的儿子熊商臣(楚穆王)为太子,手下大臣认为不宜早立太子。主要原因是楚成王的后宫人员较多,早立太子不妥当,一旦楚成王自己喜新厌旧,又生下喜爱的儿子,必定重新选择太子,这样废立太子很容易引起内乱。楚成王对此置若罔闻,坚持立熊商臣为太子,大臣令尹子上不但陈述了利害关系,也给熊商臣相了面。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左传》)

赵惠文王:如果是赵惠文王,会接收韩国上党吗?

当时楚成王年纪不算大,立太子确实早了。他立的太子商臣面貌惊奇,有一对黄蜂的眼睛,说话声音像豺狼,为人残忍,不可以立为太子。黄蜂、豺狼、残忍这样的特征,往往是反叛的面相,譬如后世的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必定反叛。这是古人的相面的技术还是很高超的!

楚成王在位46年,立的太子商臣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正如大臣原先所建议的一样,楚成王果然喜新厌旧,有了心爱的妃子,也有了心仪的太子人选,想换掉太子熊商臣。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商臣得到自己的父亲要杀死自己立新太子的消息。为了稳妥起见,他精心设计了一次试探,请自己的姑姑吃饭。

1、江芈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史记》)

2、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左传》)

以上是中计的楚穆王的姑姑江芈所说,意思是怪不得你的父亲要杀了你,立王子职位太子啊。

太子熊商臣听从谋士的计划,宴请自己的姑姑时故意非常不尊敬她,然后监视自己姑姑的言行举止,以上记载就是楚穆王的姑姑发的牢骚。这让他确定了自己父亲确实想杀死自己而立弟弟王子职位太子,于是发兵包围了楚成王。(楚穆王的儿子楚庄王雕像,春秋五霸之一)

楚成王被围之后,为了拖延时间,等待外围的军队到来,于是要求自己的儿子给自己吃最后一餐饭,这一餐饭就是“炖熊掌”。炖熊掌肯定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旦炖熟了,估计援兵也就到达了。这一计谋被自己的儿子识破,马上逼迫楚成王上吊自杀。

楚成王杀兄而夺王位,自己的儿子楚穆王反杀他为楚王,可谓是一个轮回了。

活活饿死的赵武灵王。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威震天下。赵武灵王还假装成赵国的使臣,考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并且见到了宣太后和秦昭王,可谓胆大心细,有勇有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

赵武灵王也有一段梦中情缘。公元前310年的一天,赵武灵王巡守地方时在睡梦中梦到一个美少女,梦中的少女又弹琴有唱歌。古代对梦境有一番解释理论,赵武灵王的梦被详细记载在史册之上。关键是大臣的动作,有一个大臣居然认为自己的女儿吴娃就是赵武灵王描述梦境的美少女,于是敬献给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自然欢喜的不得了,收入后宫,并为之生下了一个小王子——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赵国赵武灵王的长子公子章本来是太子,见到更加喜爱的小儿子赵何后更加喜欢,于是废了长子的太子之位,立赵何为新太子,当时赵何只有十岁左右。废掉的太子不肯服输,于是经常找已经退位的“太上皇”赵武灵王,手心手背都是肉,赵武灵王于是就有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

这等于在赵国树立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而且相互仇视。长子赵章和赵惠文王互相攻杀,赵惠文王的势力较为强大,公子章被迫逃到赵武灵王在沙丘宫避难。

于是,赵惠文王的部队包围了赵武灵王的宫殿,并杀死了公子章等人。按照赵国的法律,包围君王的宫殿是死罪,为了稳妥起见,支持赵惠文王的公子成和李兑下令封锁沙丘宫,并声称先从宫殿出来的免死,后出宫的一定要杀死,于是赵武灵王的侍从几乎全部出宫,赵武灵王也想出去,却被士兵阻挡了。此后三个月,沙丘宫断绝饮食,赵武灵王活活被饿死。

赵武灵王被饿死这事是赵惠文王的手下所为,当时赵惠文王只有十岁左右,做主的是拥护他的那些军政大臣。

从这一点上来看,赵武灵王应该是被自己儿子的拥护者饿死的。(出土的各种鸣镝,也称为响箭,根据形制不同,鸣镝的声音也不同)

万箭穿心的头曼单于。冒顿单于名垂史册的作战是白登山之战,盲目自信的汉高祖刘邦率军进攻匈奴,被匈奴单于冒顿单于的军队包围在白登山,多亏了陈平用计策使得刘邦脱险。此后因为匈奴冒顿单于强大的军事势力,西汉王朝不得不向匈奴进贡,历经汉高祖刘邦、吕后当权、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冒顿单于也是杀死自己的父亲而自立为单于的。冒顿单于的父亲是头曼单于,冒顿是单于阏氏所生,最早被立为匈奴太子。不过头曼单于也是喜新厌旧,立了新的阏氏,并生下了儿子。头曼单于也是被自己喜爱的阏氏所迷惑,于是想杀死冒顿,立小儿子为太子。(冒顿和鸣镝剧照)

头曼单于还是有点心机的,他让冒顿出使月氏部落担任“质子”,这是匈奴和大月氏交好的表示。为了灭掉自己的儿子,在冒顿刚刚到大月氏后,立马派遣兵马攻伐月氏部落,希望借助月氏部落的手除掉自己的儿子冒顿。

冒顿却死里逃生,回到了匈奴部落,心中对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怀恨在心,但始终不表现出来,始终以匈奴部落的大利益为上。头曼单于则认为自己的儿子勇敢,让他掌握了1万匈奴骑兵的军权。

冒顿我了强调自己的军令,为自己精心设计了一种箭——鸣镝,是一种射出后带有尖锐声音的响箭。为了射杀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他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严格训练,他的鸣镝所到之处必须全军进行射击,违令者斩。首先针对的目标是飞禽走兽,然后是自己的战马、妻子,凡是不遵从自己命令的士兵一律斩首。如此严格的训练,使得士兵严格遵守冒顿的军令,鸣镝所到之处,万箭齐发。

冒顿的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和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冒顿用自己的鸣镝射中了自己的父亲,他手下的士兵万箭齐发将头曼单于射死,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

综合以上,其实楚穆王、冒顿单于确实是亲自出手杀了自己的父亲而自立,而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这事应该和赵惠文王的直接关系不大,当时他还很小,是他的支持者饿死了赵武灵王,但最终原因也可以归结为弑杀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