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太监为什么要净身、太监、阉人”一样吗?宦官、太监、阉人,如今在影视剧,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似乎指同一类人,他们出自宫廷,阴阳怪气,最明显的就是没有那话儿,被鲁迅称为“半个女人”(出自《娘们也不行》)。
《鹿鼎记》之海大富
宦官,本来是对宫廷中为君主及其亲属生活服役的官役人员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君主的宫闱中已有使用宦者的记录,但当时这些人并不都是阉人,也有生理健全的男性太监为什么要净身。到东汉时,宦官才全部用阉人。使用阉人服务,在古代不但中国有,国外也有。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等都有。Eunuch(太监之意)这个词,即源于古希腊。公元前8-前6世纪,古波斯使用阉人,还认为阉人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
实际上太监为什么要净身,太监一开始是一种官职,自唐代开始设立。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作“太监”,其下有少监、监丞。到了明代,“太监”一词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清代以后,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词。
如今说“太监”,指的是某一类人,即阉人。他们也是专制皇权下的牺牲品,生理残缺往往带来的是阴暗的心理。而且,接下来的一辈子就只为别人而活,活不出自我,多么悲哀。
参考文献:
杜婉言:《佞幸:中国宦官与古代政治》,东方出版社,2017.11
徐静茹编著:《中国古代太监》,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12
孙建华编著:《皇权中的大太监》,西苑出版社,2007.01
孙耀庭口述:《最后一个太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12
厂卫制度是明朝特有的一种制度,其中“卫”指的便是锦衣卫,而“厂”除了东厂和西厂外,其实还有个曾短暂存在的内厂。其实东厂、西厂和内厂的主要职责都是侦缉、逮捕和审案,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权力的大小,有意思的是,三者存在时间越短,则权力越大。
东厂:存在时间较长,主要负责朝中百官的侦缉明成祖继位之后,由于担心朱允炆残余势力的存在,以及民间对于永乐政权合法性的质疑,朱棣先是重建了锦衣卫,但因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联系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因而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东辑事厂”,简称东厂。因曾有一些宦官在靖难期间立下大功,且宦官由于身处皇宫,联系起来更加方便,于是朱棣任命宠信的太监担任东厂首领。
正如东辑事厂这个名字,东厂最初的主要职权就是侦缉,负责监视朝廷各级官员和民间动态,更多倾向于朝廷百官(锦衣卫负责民间),并直接向皇帝汇报。对于地位较低的政治反派,东厂可以直接予以逮捕,不过最初的东厂只负责侦缉和抓人,并没有审讯的权力,他们抓到嫌疑人后需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明末时期,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极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且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从而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因东厂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故而建立之初职权便在锦衣卫之上。
与存在时间较短的西厂和内厂来说,东厂的存在时间极长,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直到明朝灭亡,存在时间长达两百多年。
西厂:存在时间较短,权力远超东厂成化十二年(1476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紧接着又出了妖道李子龙深入内宫,意图“弑君”的事件。成化帝朱见深见朝廷内外凶险异常,为了避免此事的再次发生,于是便十分想要了解宫内外的臣民动向,因而决议成立新的情报情报部门。
在成化帝朱见深的授意下,大太监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人员伪装成百姓,深入民间侦查,汪直趁机捕风捉影,令成化帝看到了效果,不过由于侦缉范围较小,于是便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汪直为提督成立了新的内廷机构,西辑事厂,简称西厂。汪直再度从锦衣卫中大量选拔人员,势力迅速超过了东厂。
不过,由于汪直胡作非为,大肆制造冤案,仅仅五个月便弄的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于是在同年五月将西厂撤销。然而,解散西厂后的宪宗总觉得没有安全感,于是一个月后便又再度重开西厂,后因汪直在权力角逐中失败而再度撤销,不过宪宗孙子正德帝继位后,因宠信太监刘瑾而再度重开西厂,直到五年后被彻底撤销。
相较于东厂,西厂的人员多了一倍,侦缉范围极大,上自王府下至边镇,到处都有西厂的侦缉校尉;上至官员动向下至民间琐事,没有不在西厂侦查范围之内。而且,西厂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并不用向皇帝奏请,这也是西厂制造大量冤案的原因所在。相较于东厂来说,西厂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权力却远在东厂之上。
内厂:存在时间最短,但权力最大正如前文所说,厂卫之中存在时间越短,权力越大。内厂作为厂卫之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权力也是最大的一个,因而危害也是最为严重的。
《明史·武宗纪》有载“ (正德三年)八月辛巳,立内厂,刘瑾领之”。关于内厂的设立,其实比较有意思。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东厂和西厂提督乃是同为京城“八虎”之二的丘聚和谷大用,但由于大太监刘瑾最为受宠,因而东厂、西厂实际都受刘瑾指挥。
不过,虽然西厂和东厂同属刘瑾指挥,但两者之间的斗争却极为激烈,面对这一情况,刘瑾于是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其本人直接统领,职能虽然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却更大,而且直接对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进行管理和监督。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都御史杨一清利用张永与刘瑾之间的矛盾,与张永合谋告发刘瑾,在大学士李东阳的帮助下,刘瑾最终被凌迟处死,西厂和内厂随之裁撤。内行厂虽然仅存在五年,但危害却极为严重,《明史·刑法志》有载“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杀良”。
综上所述,作为明朝的四大特务机关,东厂有监督锦衣卫的职权,而西厂则有监督东厂和锦衣卫的职权,内行厂更是有监督西厂、东厂、锦衣卫的职权,可以说越是存在时间段,其权力越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