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的人必然有庸俗的理由翁同和;肮脏的人必然有肮脏的心理;形式主义的人必重视形式;审美也同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

当今的红楼梦专家教授翁同和,从没有承认他们是一帮读不懂书的腐儒俗眼,这也罢,他们还会制假贩假,搞些假考证来妆饰自己是学者,”曹雪芹是作者,乾隆盛世,祖籍东北辽阳”。

岂不知翁同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说成是作者,能叫文学作品吗?况且都是因事命名;”甄士隐贾雨村”就告诉你,一真一假,真就是针对现实中眼前的时弊来写的,更需要隐藏自己,时代感太强,属于报告性质文学作品,写的是国家末世,写的是娲皇氏的荒唐事,写的是女人专权垂帘听政,国家政权走向灭亡。所以,才叫石头记,又叫玉玺记,完整义:皇宫红楼女人的政权梦。“金陵十二钗”的含义再明确不过,金陵就指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十二钗就是最高权机构中的女人们,或者就指清王朝的十二宫,有了一个“陵”字,就是坟墓的含义,与“红楼梦”三字的主题极相呼应,极相完配,与专家曹雪芹的主题不知相去多远?再加艺术手法:一声二歌,草蛇灰线法,一石三面。时间:”木居士灰待者”,你不知道是指鸦片战争也罢,书中还有“同治丙寅季冬,左绵痴道人”,明确时间背景,与”红楼梦”三字无缝接轨,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这不在少数人,也不在弱智生,都是有权有地位的国家精英,难道国家的人才素质低下?三人成虎。我一直怀疑我自己是不是脑残,有臆想症?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热爱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在大如州和姑苏金陵的人眼里不过是口号,不过是权势的代名词,不过是权贵们的高级消费品。

就专家这一谬论,还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在下面欢呼,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的文学素质不髙,还是愚蠢的专家教出来的就是愚蠢的学生?还是当今的人就是趋炎附势?还堂而皇之喊出: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是面子问题,还是同名同姓的人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名字,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一千个解释?有人提议,要把“荷塘月色”从教课书中删掉,和这些无能的专家搞出名不对题的娃娃戏的红楼梦性质一样,不懂文学,还要标新立异,以示为国家做了工作。所搞的梦,文不对题,此《红楼梦》非彼《红楼梦》。想想《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其艺术价值之高从何而来?

读不懂书,不知道书中年龄为什么是那样大的年纪,不懂作者写作人物年龄就是依据垂帘听政的年龄。形而上学的艺术家,没有创作力能,净搞些乌龙事件。一部境界很高的政治题材小说,竟被搞成是非淡话,家庭琐事的低级儿童剧,是曹雪芹无聊,还是帝师翁同龢无聊?

添锦2020.5.23.

这个故事是说一次上课之前,光绪和自己的老师翁同龢聊天。中国人民聊天嘛,开场白通常是聊吃的,翁同龢说自己早餐吃了几个鸡蛋,给光绪吓了一跳,说一个鸡蛋好几两银子呢(说法不一,说一个鸡蛋三十两的也有),老师您真有钱。

翁同和:是曹雪芹无聊,还是帝师翁同龢无聊?

翁同和:是曹雪芹无聊,还是帝师翁同龢无聊?

这个故事还有其他版本,我见过的,最早到顺治,而且在清朝时就广为流传,以讹传讹,就传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翁同和:是曹雪芹无聊,还是帝师翁同龢无聊?

要说这个故事是怎么流传开的,还真不容易弄得清楚明白,不同的书上说法也不一样,这里举其中一个版本。

同治十二年入了贡生的欧阳昱,写了一本《见闻琐录》,其中有一篇《御食奏销》,就是讲清宫中的吃喝之事,其中的一个故事和前面说到的故事非常相像。

道光皇帝有一次问自己的老师潘世恩:“宫外一颗鸡蛋卖多少钱?”潘世恩不敢直说,说了个大概:“贵的七八十枚铜钱,便宜的大概八九枚铜钱吧”。道光笑着说:“我吃的鸡蛋一颗就要一千两百枚铜钱。”又问粽子的价格,潘世恩说一斤百钱,道光又笑,用手比划,我吃这么一小盘白糖要十二两银子。

道光也知道宫里的进货价格不太正常,每年年末审内务府的帐都要发火,但没什么用,因为真实的价格谁也不知道,潘世恩是他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嘴,别人可没这么大胆子,所以他发火归发火,宫里的白糖、鸡蛋一直还是那个价。

《见闻琐录》里还说到乾隆的一件事,也很类似。

乾隆有一次在圆明园外看到油条,尝了尝,觉得很好吃,又便宜,就叫内府照着做。结果年底一算账,乾隆这一年光吃油条花了数千两,够置办几百个油条摊儿的了。当时的物价,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约七斗米。

何德刚的《春明梦录》、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其中《春明梦录》的故事和最前面的版本最像,欧阳昱、李岳瑞的故事主人公,一个是道光,一个是乾隆,何德刚笔下的就是光绪和翁同龢。

说有一回光绪问翁同龢早餐吃的什么,翁同龢说也就吃了三个“果子包”,可能是鸡蛋灌饼之类的东西吧,光绪算了算,说老师您早饭吃得够奢的,花了九两银子呢。

综上所述,皇帝和大臣对答以凸显宫内腐败的故事,应该算是一类故事题材,并不一定是真事,就好像历朝的《列女传》中几乎都有女壮士斗猛兽救自己公公、丈夫、小姑子的故事,只是一类题材,当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