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妈也有偏心呗德妃与隆科多!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春秋时期德妃与隆科多,有位伟大的国君,名字叫姬寤生——姬姓,郑氏,名寤生。“寤生”是文言,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难产”的意思。当然那时候起名字比较随便,往往用来记录特征,而不考虑好不好听。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从这个名字大概可以知道,这位国君出生时一定难产德妃与隆科多。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母亲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于是一辈子讨厌这个儿子。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寤生的母亲是武姜。这是一个称呼,而不是名字,说明她是郑武公的夫人,娘家是姜姓或姜氏。武姜因为讨厌长子,一再向丈夫吹枕边风,要求丈夫废长立幼,改立小儿子为太子。没有成功。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寤生继位后,武姜先是替小儿子争取封邑,怂恿小儿子扩张势力、威胁中央,后来干脆鼓动小儿子造反,自己偷了城门钥匙准备接应——如果造反成功,大儿子寤生至少是被流放,也很可能送命。武姜有多偏心,就可想而知了。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雍正的母亲,显然也是这样偏心的女人。

雍正的母亲乌雅氏,进宫时地位很低,但是大概比较受宠,连续生了多个儿女,逐渐晋升为德妃。

雍正排行老四。他出生的时候母亲地位还很低。清朝后宫的规矩,地位低的嫔妃没有权力抚养儿女,所以从小雍正是由皇后抚养长大的。后来乌雅氏已经成了德妃,又生了另一个儿子,排行十四,亲自抚养。所以两个都是亲生儿子,感情深浅却完全不同——当然,也有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不能全怪到“抚养”这个问题上去。

在著名的“九龙夺嫡”之争中,雍正和十四阿哥是政治对手,仇深似海。我们不知道德妃在兄弟俩的争斗中有没有实际做过什么,但从内心来说,她肯定是希望小儿子十四阿哥胜出的。而结果呢,如我们所知,恰恰相反,雍正坐上了高高的皇位。

如果仅仅如果,大概也没什么严重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德妃娘娘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是康熙采用了秘密立储的方式,直到死后才公开了储君人选。也就是说,德妃知道心爱的小儿子失败,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

可能是受不了这突然打击吧,她用激烈的方式来反对大儿子雍正,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宁死不当皇太后”了。

还有一些其他传说,比如德妃之死是雍正所害、德妃与隆科多有私情之类。但是缺乏更可信的证据,只能存疑了。

对于雍正皇帝胤禛是根据其父皇的遗诏正常继位,还是与隆科多等人改诏夺位,或自行拟诏上位,以至谋父篡位,一直众所纷纭、尚无定论。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博勃儿以为,雍正皇帝虽然在历史上还称得上是一个有为之君;但他的登基继位确实存在许多的可疑之处。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里,我也发表过多篇文章,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德妃与隆科多:雍正即位,他的生母乌雅氏,为何宁死也不当太后?

雍正皇帝胤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我则从雍正登基后,他母亲德妃乌雅氏的种种言行上,来侧面说明一下雍正继位的可疑之处———

据史料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十一月二十日,雍亲王胤禛登基继位,成为了大清入驻中原后的第三任皇帝。随着他的登基,各种诸如弑父、矫诏等等传闻,则慢慢从宫内流向了宫外;而他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四妃之一、德妃乌雅氏却也屡屡给他出难题,其种种“冷言怪行”及不配合,令他多次下不了台。

儿子做了皇帝,自个儿要当太后了,本应当是件大好事;但乌雅氏却偏偏相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冷言怪语”,做出了好些超乎寻常、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一是公开表示“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雍正得到了皇位,按常理,他自己的母亲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他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第一反应,却更多的是错愕与惊讶,而不是由衷的喜悦。据《清世宗实录》中记载,乌雅氏得知雍正得位后,她便当众公开说道:“大行皇帝遗命我的儿子继承大统,确实不是我的梦想与期盼。”

二是绝食殉死。在康熙升遐之日,哀痛至深的乌雅氏就开始不吃不喝,决意殉死。雍正于是叩头痛哭、哀告其母:“皇父把国家大事交付给儿子,如果圣母你执意要追随皇父而去,儿子我还有谁可以依靠?只有以身相从,追随您一块去找皇父团聚。”在雍正的苦苦哀求之下,乌雅氏方才答应不再殉死。

雍正皇帝生母乌雅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拒绝即将登基为帝的雍正行礼。按大清礼制,新皇帝在举行登基大典之前,应当先去给皇太后行礼,然后再到太和殿,接受大臣的朝拜。但当礼部将这些礼仪流程报告给乌雅氏后,她却拒绝接受儿子的行礼;其理由则非常牵强,即说啥子正值先帝丧期之中,让她穿着朝服接受皇帝行礼于心不安,让礼部免去行礼一项。

关于此事,有下述史料为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壬午朔。庚子。上以登极。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礼部奏皇上登极。先诣皇太后前行礼毕。然后御殿。并启奏于皇太后。奉皇太后懿旨: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是日王大臣等、又缮折固请。皇太后仍不允。上又再三恳请。奉皇太后懿旨、诸王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请。我亦无可如何。今晚于梓宫前谢恩后。再行还宫。(雍正帝实录卷一)

四是坚决不迁宫。作为先帝德妃的乌雅氏,其原住的寝宫为永和宫。按照惯例,她儿子继位后,她就要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去;宁寿宫是康熙帝为嫡母孝惠皇后修建的寝宫,雍正也想让老妈住进去。但是,面对雍正的一再恳请,乌雅氏就是始终不点头,坚决不接受。雍正则硬是没拗过老娘,乌雅氏至死也没有离开永和宫;无可奈何的雍正帝在继位大典后,只得去永和宫给老娘行礼。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一月。壬午朔。辛丑。上即皇帝位。是日黎明。卤簿全设。各官齐集于朝。上素服。诣梓宫前。跪、上香、告受命于大行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圣容哀感。受命毕。至东偏殿。易礼服。诣永和宫皇太后前。行礼毕。御太和殿。升宝座。鸣钟鼓。中和乐、设而不作。王以下、文武各官、行朝贺礼。免宣庆贺表。(雍正帝实录卷一)

五是拒绝上徽号。新皇帝即位后,都要尊崇母后,给皇太后上徽号以示尊崇;这也是清朝的惯例,雍正自然也不能例外;但当他拟定给老妈上徽号“仁寿”之后,则又被乌雅氏断然拒绝了。她以先帝还没有入葬为理由,拒绝雍正给她上徽号。清朝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先帝不入葬,皇太后就不能上徽号的先例;而乌雅氏拒绝的理由也确实太牵强。诸王大臣们多次引经据典恳请乌雅氏接受,而她就是“坚执不允”;雍正又去亲自“叩请再三”、“屡次叩请”,大臣们“恳切陈辞”,乌雅氏就一句“知道了”打发了事,从而让上徽号的事不了了之。

六是拒绝元旦及生辰给她行礼。雍正元年(公元1723)元旦,按惯例,这一天皇帝要带着文武群臣去给皇太后行庆贺礼,这还是雍正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元旦,具有特殊意义。礼部早在上年腊月二十一就呈上了贺元旦仪注:皇帝穿礼服去给皇太后行礼,王公大臣也要行礼,礼毕后皇帝再去太和殿接受诸王大臣的朝贺。但是,乌雅氏再次拒绝,她怼她儿子:大行皇帝连百日都没过,你怎么忍心去行庆贺礼?转瞬到了三月十九日,这一天是乌雅氏的生辰,也是乌雅氏身为太后的第一个生辰,按惯例也应行庆贺礼。没想到,又遭碰了一鼻子灰,乌雅氏再次拒绝,不管雍正如何如何再三恳请,乌雅氏就是坚决拒绝接受,雍正不得不宣布奉懿旨免行庆贺礼。

随即在五月二十二日,乌雅氏不豫,雍正亲自到永和宫守护老娘,“亲视汤药,昼夜无间”,第二天丑时,乌雅氏就病死了,享年六十四岁。对于乌雅氏的薨逝,民间流传了好几个版本,即绝食而死、撞柱自杀、雍正毒死……当然,事实的真相只有天知、地知、胤禛及乌雅氏身边的几个贴身太监、宫女知。

乌雅氏在雍正帝继位后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言语与行为,让她这个大儿子一直陷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也为其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打上了几个大大的问号。

康熙第十四子胤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博勃儿以为,雍正登基后,她生母德妃的种种不配合、且不合常理的言行,从侧面也印证了雍正继位确实可疑!作为康熙四妃之一、且当时尚存的两大宠妃(宜妃、德妃)之一的乌雅氏,一生为康熙生育了三子三女,且一直都受到了康熙的宠爱与信任。对于胤禛,康熙早有“喜怒不定”之评语,且在诸兄弟之中,他也并不特别出众、也并未受到父皇的特别喜爱。我以为,在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心目中的储君人选,第一个应当是老十四胤禵,因为他年富力强、能力出众,且心地较善良(至少不会对众兄弟下毒手吧!);第二个则是老三胤祉,因为他文武双全,生母为荣妃,且在当时未受惩戒的兄弟之中又排行居长;第三个或为胤禛或为其他相对出众的兄弟。作为一生倍受康熙宠信的乌雅氏,其在与康熙日常相处的那些日子里,那绝对是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康熙对儿子们的一些看法与评价吧?!且不说乌雅氏偏向小儿子、也不论康熙心目中的继位储君究竟是谁?至少,胤禛在皇父心目中并非如他自个儿编造的那般美好吧?!说不定,还有较多的负面评价也?!要不然,在他登基继位前后,也不会受到他众多兄弟(除老十三、老七、老十六之外)及生母乌雅氏的强烈反对与极度不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