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不知道玄武门之变,我就简单的先说一下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玄武门之变真相。当时唐高祖李渊的两个儿子明争暗斗争夺皇位,也就是大儿子太子李建成,二儿子秦王李世民。李建成代表文官这一派,李世民代表武官这一派,由于李世民武官这一派经常出去打仗,从务实的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比较出成绩。而李建成文官这一派看着就显点儿务虚,气势上也就不如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真相:如何评价唐朝的“玄武灭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真相:如何评价唐朝的“玄武灭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真相:如何评价唐朝的“玄武灭门之变”?

后来李渊可能考虑到李建成是长子,也已经是太子了,就开始偏袒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真相。按说李渊考虑的是对的,如果按照二兄弟优劣重新废立太子,只能让当时的情况越来越糟,所以我感觉李渊考虑的方向是没错的。有了李渊的加码,天枰自然也就开始向李建成倾斜。看到这种情况,李世民并没有选择认命坐以待毙,而是大胆的兵变杀死李建成,并逼迫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自己成功通过这种方式登上了皇位。

历史上记载李建成其人品行并不怎么样,是个平庸爱享乐的人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通过硬手段拿下江山,对当时的唐朝日后稳定发展可能还是件好事。帝王家子孙争夺皇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以玄武门之变也只不过是成者王败者寇罢了。

是的,这没什么疑义,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呢。

玄武门之变真相:如何评价唐朝的“玄武灭门之变”?

但发自本心来说,李世民不一定想杀建成,只是就像赵匡胤被部属皇袍加身一样,事情走到了这一步,就不得不往前走了,否则会更糟糕。

玄武门之变真相:如何评价唐朝的“玄武灭门之变”?

贞观二年(也就是当了皇帝的第二年),李世民追封建成为息王,追谥号“隐”,贞观十六年(去世前六年),又追赠建成为皇太子,所以史书一般称建成为“隐太子”。我觉得两次追封,李世民不只是要表现自己的仁慈,也是种真切的怀念。

玄武门之变真相:如何评价唐朝的“玄武灭门之变”?

可不管他后不后悔,怀不怀念,建成终究是死在他手上。

李建成,小名毗沙门,是史上最悲催的皇太子!他的悲催之处在于,别的太子死于非命,自身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他没有任何过错,既不心慈手软,也不暴戾无道,堪称完美皇太子。

身份上是理所应当继承父亲一切的嫡长子,自己也非常出色,有胆识有谋略,文治武功无一不精,很得大臣的拥戴,民心所向。

而且深得父亲的喜爱,皇帝和太子之间通常会有的猜测防备在李渊和建成之间完全不存在。当年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时,因为李建成未到太原,李渊说什么都不同意,非得等到李建成到了太原,而且也认可李家自立之后,李渊才下定决心举起义旗!其信赖看重由此可见。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这也是他能登基为帝最重要的原因,却不一定知道建成也很能打战。

李家自太原起兵后,西河守将是隋朝死忠党,拦住了通往长安的道路,建成亲自去往西河城说服众人,几天下来别人都归顺了,只有郡丞高德儒不肯降,于是建成斩首高德儒,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平定西河,他来来往往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可高兴了,说“用这样的方法用兵,可以横行天下”,遂封李建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

进入关中的霍邑之战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各领一军攻打宋老生,两人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在《旧唐书》中,功劳全是李世民的。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令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则镇守蒲州。

到621年时,有个叫刘仚成的胡人作乱,建成领兵去征,不但把刘仚成打败了,还计划着要去人家老家招降他们,后计划泄露,杀敌六千多。

622年,自称汉东王的刘黑闼被李世民击败后逃往突厥,建成率军去征,大获全胜,斩了刘黑闼,平定山东!

通过以上这些事迹可以看出,李建成不是不能打战,只是他打战的机会没有李世民多!

误了他的正是慈父李渊,李渊是发自内心的疼爱建成,说他已经是国之储君了,身份贵重,不宜再外出征战,一力把建成留在了京城处理政务,而李世民一天天坐大!

建成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时,已经表现出了明君的气质,招募人才重视民生,颇得好评。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马三宝等唐初名臣当初都是他发掘的。

可惜等李世民的势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哪怕他不想上位,跟随他的将领们也不答应了,何况哪个皇子不想当皇帝?面对他的进逼,建成也不会退让,因为他名正言顺。

“玄武门之变”也就因此而发生。

咱们后世人看历史应该尽量公平,李世民固然是一代明君,但李建成也不差,如果有机会的话,未必不能做出贡献。

【我是一粒沙,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