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更夫是什么意思。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

更夫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更夫是什么意思。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夫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死风”更夫是什么意思,是煤油灯上面带玻璃罩的一种灯。过去船家夜间经常挂在桅杆上,又叫桅灯。

打更是为了报时辰 ,但是在农村,更多是防火防盗。因为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干,时间观念不强。倒是场院储存的烧柴和喂牲口的饲草最怕失火。打更人的梆子声响,对小偷也是警钟。

有人问一更是多少时间,大概是两小时。晚8~10点为一更 ;10~12点为二更;12~2点为三更,三更最活跃,拧门撬锁的,翻墙偷情的都在三更。

俗话“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为什么这样说呢?四更有什么?

更夫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觉的有必要对所谓的“几更天”作一下简单说明,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解释,

更夫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古时候的计时习惯与现在有所不同。

更夫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那时的人们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将一夜划分为5个时辰,分别称为一更、二更、三更、四更和五更。那么,这五更是如何与对现代时间相对应呢?

更夫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古人作息时间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更天对应的现代时间是19点至21点,是人们夜里集中活动的时间段。

19点正值黄昏时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从外面回到家中,不仅洗洗涮涮,生火做饭,还要收拾一下家务,干一些杂活。

等这一切都停当后,大概也就到了21点钟的样子,差不多便要上床歇息了。

即使21世纪的今天,19点至21点也是非常忙碌的时间段,唯一不同的就是,有些年轻人由于白天工作忙,丰富的夜生活让他们流连往返,很少有21点就进入梦乡的。

由此可见,“一更人”意思就是说在此期间,人类活动最为集中,是为即将上床安歇作一些准备,故此得名“一更人”。二更又名定昏,对应现在的时间为21点至23点。

二更时分夜色已深,古人夜生活很是简单,晚饭吃罢没有什么事,大都停止一切活动,早早地进入梦乡了。

尤其是有些历史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防范歹人趁夜色作乱,官府还会颁布霄禁的法令,严禁掌灯后再任意出行了。

晨钟暮鼓说的就是霄禁的规定。

一更过后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过后敲响晨钟后才可通行。否则违犯法令在街上行走的,将遭受笞打四十下的惩罚,。

所以,此时大街上是看不到什么人的,除了更夫断断续续的敲锣声,就是告诫人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声了。

我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故此得名“二更锣”。三更天对应的现代时间为21点至凌晨1点。

这个时间段又称为“深更半夜”,是一夜里最黑暗的时候,也是阴气最重的阶段。

过去的人们迷信,相信什么阴曹地府,鬼怪精灵,漆黑的夜幕中,平添了许多恐怖的想象。

比如一些鬼怪小说,往往将三更半夜与妖魔鬼怪联系在了一起,故此得名“三更鬼”。四更对应的现代时间为凌晨l点至3点。

这个时候夜色仍然很深,不过距天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三更天的那些妖魔鬼怪是不能见亮的,所以都会急匆匆地赶回阴曹地府了。

这时处于梦乡中的人们睡得最沉,连巡更的也是困乏不堪,疏于戒备,那些梁上君子便会趁着黎明前这段黑暗期,行鸡鸣狗盗之事。

比如《十五贯》中的窃贼娄阿鼠等,故此得名“四更贼”。五更对应的现代时间是凌晨3点至5点。

这个时候是黑夜与白昼交替之际,公鸡打鸣声划破了夜空,东方渐渐地泛起了亮光,人们也会逐渐从睡梦中醒来。

有些勤快的农夫也许已经开始下地干活了,故此得名“五更鸡”。由此可见,古人划分五更的方法是极为聪明的,其中蕴含着古人独具创意的智慧结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