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刘太公,出身并不高贵。司马迁《史记》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ǎo)。”“媪”字的意思也就是老太太。事实上,离汉初时代并不远的司马迁就已经搞不清楚汉高祖刘邦父母的名字,只得称之为刘老先生、刘老太太。至于这刘老太太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了。
后世的好事之徒。他们不仅给刘邦生父造出了刘煓(tuān)、刘执嘉的名字刘太公,也还给刘邦的生母造出了王含始、温氏的称呼。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刘媪在嫁给刘老先生以后,过着平静的生活,生儿育女,柴米油盐刘太公。刘媪一共为刘老先生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第三个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既然是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创者,他的出生总要不同于常人。司马迁曾经记录下这位开基圣主是怎么来到人间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稍微翻译一下,劳作了一天的刘媪实在是累了,就来到湖边,找到一幽静的地方小憩。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之中,刘媪梦见自己竟然遇到了天神。而就在这时,雷鸣电闪,乌云滚滚。刘老先生担心自己的妻子,赶紧去找。来到湖滨,刘老先生看到了不堪入目的一幕,一条蛟龙正盘绕在妻子的身上。奇怪的是,刘媪竟然有了身孕,不久以后就产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这个故事不断被后人补充,后来也有说,那条蛟龙应该是一条“赤龙”,因为未来的皇帝就是赤帝下凡。
任何人都知道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同样,人也必须是人他爸生的。人和龙是无法进行交配生子的。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人说,这是刘邦称帝以后为了神化自己而编造的谎言。也有人,事实上刘邦并不是刘老先生的儿子。司马迁不便明说,就假托这样一个故事来隐晦地向大家表示刘邦的出身。他们从历史记录中找到依据,刘邦称帝后未央宫落成典礼上,刘太公也在场,刘邦举杯对刘太公说,过去您认为我的产业不如老二,经常批评我无赖。如今我的产业和老二的产业到底哪个更多?言下之意,过去刘太公对刘邦不是很满意,说明刘太公知道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
我想大概还是文化程度并不怎么高的刘邦,为了神化自己而编造的一个不太高明的谎言。陈胜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现实却是王侯将相必须有种!为什么是我当皇帝而不是你呢?刘邦编织的谎言就是自己是龙种!
在中国古代,早就有圣人感天而生的神化。比如简狄因为吃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燕子卵而生出了商朝的鼻祖契,姜原因为踩了野外的一个大脚印而生出了周朝的鼻祖弃。后来人们受这些故事的启发,为刘邦的出生编造出了更为典雅的神话:一天刘媪在洛池之滨游玩,看到一只玉鸡口衔赤珠向她走来。刘媪被这只玉鸡所吸引,她试图捉住这只玉鸡,可玉鸡展翅飞走了。她正在遗憾之际,却看到玉鸡口中的赤珠就遗落在她的面前。她捡起来一看,上面还有两个字:“玉英”。这个赤珠太可爱了,不禁将它含在口中,一不小心,竟然吞进了肚子。刘媪非常担心,试图将珠子吐出来,可怎么也吐不出来。奇怪的是,也没有任何难受的感觉。索性,刘媪也不再理会。没想到的是,刘媪怀孕了!不久以后,她产下了自己的第三个男婴,这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这个故事虽然典雅,但还只是个故事。其目的还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刘邦这么一个小混混为什么能当天子,就是因为人家不是人种,是其母亲感天而生。
至于,刘媪到底怎么怀上了这个真龙天子,只有他们两口子自己知道了。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三、娱乐生活很丰富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