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大刺客中专诸刺客聂政、要离和聂政都会成功,而荆轲却失败了呢?
刺客任务的完成,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刺客聂政。成功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本质上不是刺客与对手的决斗。而是主谋者与被刺对象的决斗。明白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专诸的背后,站的是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还有一个是伍子胥。要离的背后,站的还是这两个人。只是刺王僚之前,公子光不过是吴国的公子,等到刺庆忌的时候,他已经吴王阖闾了。聂政的背后,是韩国的流亡贵族严仲子。而荆轲的背后,是燕太子丹。说白了,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是公子光和吴王僚之间的对决。聂政刺韩傀,是严仲子与韩相侠累之间的决斗。荆轲刺秦王,是燕太子丹与秦始皇之间的决斗。这样比较下来,胜负之数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刺客聂政?在这四场决斗中,刺客的个人能力起决定作用的唯一一人就是聂政。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四大刺客中,武功最好的,就是聂政。聂政干活,也是最直来直去。仗剑而入,取敌性命。然后以一人之力击杀侍卫几十人。最终不敌殒身。其余专诸也好,要离也好,都是出其不意,刺杀敌人之后,自己也随之而亡。可见,刺客的最重要的素质,除了武艺高强之外,更重要的是出其不意。一招制敌于死命,自己也同归于尽。这一点,四大刺客,无一例外。
荆轲的能力,决不在专诸之下。为什么专诸成功了,而荆轲失败了呢?这就与对决双方实力有直接关系了。专诸的谋主是公子光,公子光的背后又有伍子胥的帮助。且不说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时期的重要人物,伍子胥在中国历史上,说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毫不为过的。以这两个人的谋划,再加上专诸的舍命实施,计划的成功率就已经很高了。
除了成功的谋划之外,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合理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公子光的吴王僚是堂兄弟。他们的爷爷有四个儿子,爷爷最喜欢的是小儿子季札。希望死后把王位传给季札。但是,废长立幼是不符合社然规范的。春秋时期,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政治乱局有很多。熟悉历史的季札不愿意越过自己的哥成为继承人。所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坚决不愿接受王位。没有办法,王位传给老大。为了尊重父亲的愿望,老大接位的时候,兄弟们商量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最后把王位传季札的手上。
当王位传到老三手上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可是从老三向老四传的时候,季札又拒绝了。总之一个意思,自己坚决不当这个国王。这样,老三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吴王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僚继位的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既然老四不干,应该按规矩把王位传给大房,不应该传给三房的儿子。公子光就是大房的儿子,王僚就是三房的。这就是公子光请专诸刺王僚的原因。公子光能把伍子胥、孙武这样的人物收罗到自己的麾下,想不成功都很难。这是专诸刺王僚成功的重要原因。专诸死后,他的儿子成为吴国上卿,所以,专诸刺王僚,体现的不仅仅是“士为知己者死”这么简单。而是前辈用性命搭起家族上升的通道。
专诸刺王僚,是吴国内部矛盾。矛盾的双方公子光和王僚之间势均力敌。公子光在人才收罗上,比王僚做的更好。成功就很自然了。
我们再看看荆轲刺秦王。这是燕太子丹与秦王之间的决斗。太子丹是腐朽没落王国的代表,而秦王是生机勃勃的新兴力量代表。二者之间的力量差距,天差地别。这种力量的对比,决定了燕太子没有胜利的可能。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荆轲刺死了秦王。燕国就能避免被灭的命运吗?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是秦王当时死了,新王继位后,统一天下的大业也不会停止。这一点,现在有些人不明白,但当时的荆轲是明白的。所以,荆轲刺秦的目的,并不是想杀死秦王。而是想抓住他。逼他订立和平协议。给燕国带来一段时间的和平。这才是荆轲失败的根本原因。
与专诸相比,专诸刺王僚的一切细节,都是公子光谋划的,专诸只是按计划实施就行了。而荆轲刺秦王,一切都是荆轲自己谋划的。燕太子丹由于才略和眼光的局限,虽然努力帮助荆轲,但在一些事情上,还是起到了负面作用。
为了刺秦,樊将军献出了自己的人头,荆轲也拿到了燕督亢地图。这些都是太子丹相助完成。但在一件重要的事情上,太子丹却起到了负面作用。这就是荆轲副手的人选。荆轲本来自己联系了一位副手,因为做刺客这事,是注定有去无回的,所以,参与的人员,必须安排后自己的后事。专诸也好,聂政也罢,莫不如此。只有一切安排好了,才能心无旁鹜的完成任务。在荆轲等待自己同伴的时候。太子丹对荆轲产生了怀疑。荆轲迟迟不上路,是不是怕死啊?在这种状态之下,荆轲只好提前上路。
在太子丹看来,帮助荆轲刺秦,只要勇敢就行了。这种看法当然不错,但怎样才能算是勇敢,就不是容易评判的了。太子丹给荆轲配备的助手叫秦舞阳,这是一个十三岁就敢杀人的“勇敢者”。这样的一个勇敢者来到秦宫的阶陛之下居然“色变振恐”。可见,能咬死兔子的狗,不叫勇敢,敢于跟狮子搏斗的狗,才叫勇敢。这个道理,太子丹是不明白的。就这样,荆轲怀抱遗憾,踏上了刺秦之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遗憾就是败亡的种子。
就算是荆轲怀抱遗憾,如果他的唯一目标就是杀死秦王。他其实还是有机会的。在图穷匕现秦王惊慌之际,荆轲直刺秦王,秦王终归还是难逃一死。毕竟匕首是天下利刃,且涂有剧毒。但是,荆轲没有直刺,而是拉住秦王的袖子,想要挟持他。荆轲为什么这样干?道理很简单,他就是想学历史上的曹沫。曹沫是鲁国鲁庄公手下将领,他带领鲁国军队与齐国作战,连续败了三次。鲁国只好割地求和。后来,齐鲁两国会盟之时,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逼迫他归还鲁国土地。齐桓公只好照办。事后,齐国为了取信天下,也没有对鲁国进行报复。
荆轲想学曹沫,因此没有第一时间刀刺秦王。所以失败。我们假设荆轲拉住了秦王,秦王就会屈服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秦始皇时代与齐桓公的时代,经过四五百年之后,天下形势完全不一样了。五霸的功业,是尊王攘夷,奉周室为天下之主。而秦始皇的时代,是统一天下,胜者为王的时代。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停止。所以,荆轲无论是否刺死秦王。他的政治目的都是达不到的。这一点,是历史大势所决定的。虽然荆轲刺秦没有成功,但是其中的反侵略反暴力的意义永远有积极的。
话说到这儿,上面的问题的应该已经说清楚了。最后说几句闲话。说到四大刺客,一般都会说是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中,写的就是这四个人。其中有豫让,没有要离。《战国策》中有一篇《唐雎不辱使命》,其中唐雎与秦王对答时,有这样的话:“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可见,把前边的这三个人加上后边的荆轲,称为四大刺客大约都成立。要离刺庆忌,和豫让刺韩襄子相比。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为什么司马迁放弃一个成功的要离,而写一个失败的豫让呢?前段时间,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在大结局中,给出了答案。
豫让是晋国大夫智伯的家臣。在被智伯赏识之前,豫让也曾服务过范氏和中行氏,都没被重用。唯独在智伯这儿,他大受赏识。后来,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所灭。其中赵国的赵襄子非常痛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用漆漆了,做成饮器。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千方百计刺杀赵襄子,以至漆身吞炭,毁容灭声,还是没有成功。最终被赵襄子抓住。赵襄子因为敬佩他的忠诚,答应他的要求,脱下身服,让豫让以剑击刺,以应为智伯报仇。最后豫让被杀。
豫让做为一个失败的刺客,确实让人觉得可怜可笑,但他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又不能不让人动容。《巡回检查组》里的米振东,就非常崇拜战国时的刺客豫让。他认为,豫让百折不回的为主人报仇的行为值得效法。最后,检查官冯森为米振东分析了豫让之所以伟大之处。豫让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智伯死后,赵襄子愿意任用他。可是,豫让不愿意在投靠赵襄子取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刺杀他。因为这样,他虽然报答了智伯,却又背叛了赵襄子。
冯森为了突出豫让的伟大。特意点出了赵襄子把智伯的脑袋做成饮器的残暴。如果真正全面的了解历史,就会明白赵襄子为什么这样痛恨智伯。晋国本来有六家比较强的大夫,这就是范氏,智氏,中行氏,再加上韩赵魏三家。原本势力最大的是智氏。智伯因为自己势力大,就肆意欺负其它几家。掠夺人家的土地,如果不给,就领兵打人家。开始的时候,智伯跟几家要土地的时候,几家都给了,只有赵氏不给。于是,智伯就领兵打赵氏。战争是残酷的。智伯兵围赵城,放水淹城,造成赵国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后来,韩赵魏联合灭了智氏。这样,赵襄子痛恨智伯,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豫让的忠诚执着,虽然可敬,但也有愚忠的成分。
和豫让不同的是,要离刺庆忌运用的正是诈降之计。先是投奔庆忌,取得庆忌的信任,然后在关键的时候,乘其不备,刺而杀之。要离的做法,正是豫让不屑为之的。所以,豫让也失败了。司马迁宁可写一个失败的豫让,不写成功的要离,正是体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有的人虽然失败了,但他依然是令人敬仰的大英雄。有的人虽然成功了,但我们照样可以瞧不起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