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的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太原保卫战?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公元756年,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延介,领兵十万,围攻太原太原保卫战。当时,太原守城的大将是李光弼。由于精兵全部去了朔方前线作战,留系太原的是老弱病残兵!而且人数不到一万!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实力悬殊太原保卫战!敌强我弱!就连把太原情况侦查清楚了的史思明也夸下海口:“太原指日可下!”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弼临危不乱,率领士兵外挖濠沟,采取措施,出奇不意,一次又一次打败了史思明部的进攻!

最终结果是:史思明攻城五十多天,不但没有攻下太原,还死了很多士兵!同时,这场太原保卫战,是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第一次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小胜多的经典战例!

那么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一,学智伯,就是用水淹城,那太原没有这样的地利!智伯的水淹城市,是晋阳之战!需要地利和资源!

可是,太原呢?

一一座文明古城,“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

那么顾名思义:太原城市位置之高,周边就是有黄河第二大支流流经,那么低的水位会流向高位置的太原城?!

就是这样没有地利,想用水淹太原城的计策那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说,做大事者,尤其是战争,天时,地利,人和,非常的关键!

二,史思明的轻敌大意,也是战争失败的最大根源!战前的侦查,让史思明觉得此次攻占太原是手到擒来的事!因为力量上的悬殊之大,让史思明觉得自己胜券在握!!!

正是这种轻敌大意,李光弼的出奇不意,给了史思明当头一棒,一交手就失利!

几次的进攻,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样的情况下,史思明乱了分寸!

更关键的是,长期这样手下士兵没有了斗志,加上李光弼人马总是出奇不意,令人防不胜防!史思明哪有得手的机会?!

由此可见:一场成功的战争,除了领军者的大智大勇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也非常的关键!

古人说到太原的军事地理环境,称其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这是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和草原衔接过渡地带所决定的。农耕文明时代,拥有广袤土地资源的中原,本来就是兵甲撞击最密集的区域;再加上草原民族不断南下劫掠,中原政权与马背部落争战频仍,则更加剧了遭“强胡”“北逼”的并州战乱情势。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因此,古代并州战事频度之密、幅度之大、烈度之强,都达到十分罕见的程度,而“踞天下之肩背”的古太原作为并州中心,被推至攻防双方长期反复较量厮杀的前沿就成为天注定。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太原保卫战,史思明为什么不学智伯?

发生在太原这座军镇内外的大小战争不可胜数,但其中的6次战争关乎太原城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古太原最富戏剧性的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455-前453年的春秋晋阳大战。这场晋国智、赵、韩、魏“四卿”之间兼并大战的起因,源自晋国执政者智伯强命各卿族献地销藩,但遭到晋阳赵氏的坚决拒绝。智伯于是联合韩魏攻赵,约定事成瓜分赵氏土地。不料在智伯引水灌城、晋阳危在旦夕之际,赵氏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实现了赵韩魏转身攻智的逆袭。这场持续了两年的大战,以智伯的头颅变为赵襄子的酒器结束。晋国失去最后的政治强人,赵韩魏放手肢解了晋国。晋国分崩离析,又导致地缘政治制衡坏损,西邻秦国趁机坐大,中国由此进入长达253年的战国时代。

古太原最旷日持久的大战,是发生在西晋时的晋阳保卫战。这场令人心悸的战争持续了10年之久。东汉大丞相曹操在太原周边安置匈奴5部后,至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大都督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立匈奴汉国。改了姓氏的匈奴人当年就发动了对晋阳的进攻。并州刺史刘琨顽强抵抗,历经守城、筑城、失城、夺城、再失城的拉锯争夺,最终晋阳仍被匈奴汉国占据。此战尤为悲壮的是,在明知西晋已亡、父母被杀的情况下,刘琨踞一片孤城喋血坚守,使匈奴汉国南进乏力,襄助东晋得以延祚江东,使得华夏赓续长存。

古太原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战争,是发生在十六国时期的北周攻晋阳之战。北周与北齐相互攻伐,最后北周攻破北齐别都晋阳和邺都,实现了北方统一。“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李商隐诗句中流露出周师进入晋阳城的兴奋,那是因为腐化加荒唐的北齐王朝的垮掉,是人民盼望已久的事情。《隋书》载,北周武帝宇文邕兵临城下,北齐后主高玮正携宠姬冯小怜在一个叫“三堆”的地方围猎。高玮本欲回师迎敌,但小怜执意再猎,导致“因而国灭”。宇文邕临走下令拆毁“华侈过度”的北齐别都,晋阳城这回输得没骨气、没尊严。

古太原最酣畅淋漓的城市防御战,是发生在唐安史之乱时的太原保卫战。至德二年(757年),叛军首领史思明率兵10万来攻太原,北都留守李光弼率5000兵马御敌。李光弼指挥军民深沟高垒、坚固城防,并赶制10万砖坯以备城坏之补。他还创制出抛石器,叛军在巨大飞石砸击下恐惧后退。李光弼创造唐代“地道战”,地道从城内挖到城外,一直挖到敌人大营下方,在假意和谈间訇然地陷,太原守军乘乱掩杀,一战毙敌过万。李光弼太原保卫战的胜利,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为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大唐疆域完整奠定了基础,成为安史之乱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役。

古太原最令人痛惜的大战,是发生在宋初的赵光义灭北汉之战。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后,立即开始了荡平十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宋太祖所向披靡,诸小国大部望风而降。但唯独盘踞太原的北汉政权,凭借辽军驰援,承受宋开宝元年(968年)、二年(969年)、九年(976年)3次重击岿然不倒。赵匡胤郁郁而终,赵光义继承其兄遗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伐太原,终迫北汉献城出降。为防范太原再次成为割据势力雄起的根据地,赵光义下令迁民焚城,次年又引汾水灌城,使有1500多年建城史的晋阳古城化为焦土。

古太原最惨烈的大战,是发生在宋末的靖康太原保卫战。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统帅宗翰率西路军攻太原,太原知府张孝纯和副都总管王禀顽强阻击。靖康元年(1126年),久攻不下的宗翰驰赴河南与东路军会合,行至泽州(今山西晋城)接到宋钦宗割让太原等3镇的消息,即返回受降。太原人拒绝怯懦圣旨,宋廷只得发兵来援,但被围城金兵击溃。金兵使用“鹅车”狂攻,糠秕充饥的守城军民舍命抵抗了4个多月,金兵终于破城。王禀背负宋太宗的画像突围,身负重伤后投汾河自尽。暴怒的金兵纵马把王禀遗体踏成肉泥,太原城军民惨遭屠城。太原失陷后111天,东京汴梁被金兵占领。

铁血之城太原此后还经历了蒙古铁骑、明军袭营、李自成农民军巷战、清军西洋大炮轰城等大大小小的战争,连带它更早经历过的抗击匈奴、五代割据政权更迭等等一系列战争,不仅书写成一座城烈焰灼天的战争史,也铸成这座城无惧牺牲、英勇不屈的城市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