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送别》,又作《山中送别》。明代李沂《唐诗援》中评又送别李峤翻译:“(此诗)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妙就妙在藏而不露。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又送别李峤翻译。

春草明年绿又送别李峤翻译,王孙归不归?

写送别诗,多会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但此诗开篇就从送别之后写起。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山中送别朋友,黄昏时一个人回到家中,默默地关闭柴门。

离别时固然伤感,但是那时你要为朋友整理行囊,要给朋友祝酒,要给朋友寄语,人的情感被大压缩在角落里。只有当朋友已经离去,离别的伤感才会慢慢袭来,侵占你的整个心灵。

王维就是抓住这个特殊的时刻,来表达自己的孤寂伤感之情。

友人的离去,本来已经极为伤感,偏又是黄昏之时,“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黄昏将诗人内心的孤寂,渲染的更为刻骨。

最后,诗人只好无奈地关上柴门。诗人身在柴扉之内,心在柴扉之外。但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人的情感,一直没有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时间与动作中。到了最后两句,诗人依然没有直言自己内心的孤寂,而是突然问,明年此刻,春草又绿,王孙还会不会回来?

朋友刚离去,就问回不回来,可见诗人对友人深厚真挚的友谊,而友人已经离去,诗人尚喃喃自问友人回不回来,可见诗人内心的孤寂。

内心越克制,情感越浓烈,表达越克制,情味越浓烈,读王维的这首诗,在他平淡的语言背后,我们能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之情,所以说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首先,个人认为,从诗的文学水准和内在意境等严格意义上讲,《赠孟浩然》叫"千古名篇"不是特别恰当还是先让大家熟悉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然后将这诗与其它的同类型赠别诗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个中原由。

又送别李峤翻译:如何欣赏王维的经典五言绝句《送别》?

其一,无论从所有无数的赠别诗上讲也好,还是李白的一千余首诗作来看,此诗应该不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这些都要比《赠孟洁然》出名。

其二,就是李白写的约160首赠别诗中,我也觉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出名,影响更大。

其三,据现存表明李白所写诗与孟浩然相关的诗歌有5首:《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从这5首来看,我觉得一、三首最出名,这两首中是不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牛些。

其次,从诗的外在美和受赠对象等方面分折,《赠孟浩然》有其特独性,肯定是名诗名作。因为:(一)这是一首为前辈名家量身定做的赞美诗。古往今来包括李白在内。写的其它赠诗,大多以景物言情,表达形式比较含蓄,可《赠孟浩然》完全不同,整首诗头尾充满着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望和和崇拜,始终表达了晚辈李白对前辈的赞美和佩服。这就像小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崇敬,也像粉丝对歌星的追捧,以至这首诗里收起了诗仙作诗的一般飘逸风格,手法表现是直夸直赞直抒情,心思表述是真诚真切真直白。

(二)这是一首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感应诗。一位是当时唐朝诗坛的山水田园诗霸主,虽然一生没有入仕,但其山水田园的诗歌影响力大,可谓名满天下,德高望重。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春晓》就知道孟夫子有多厉害了吧。

一位是当时诗坛的后起之秀,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两者虽然年纪相差一轮,应该是同属相。由于共同的内心追求和不得志,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这是情到真处去雕饰,爱到深处全真话。

李白应该就是这样爱憎分明之人,敢于大胆表白心中的所思所想,以致全诗读来有点肉麻,却无拍马屁之嫌。如果换成常人必定遭人攻击,还好这是"诗仙"在夸人赞美人。这就像另一首《赠汪伦》由于出自李白之手,不过确实写得好,让历史上的小人物也随诗仙名扬千古。

(三)这是"诗仙"的一首表达胸怀和气度的工笔式画像诗。李白一生爱喝酒,喜欢游历山水,广交天下朋友,以其丰富和超于常人的想象力,让其诗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其意大开大合,可谓神来之笔。作如此不多见的大胆赞美诗,体现了诗仙太白的宽阔胸怀。

一开篇便是直接表达“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是自己喜爱孟浩然,尤其是他的人品,而且孟浩然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里的风流是赞美他的才华学识、为人口碑和行为品格。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颔联诗人用"红颜"对"白首"概括孟夫子的人生,用"弃"对"卧"表明他的人生取向和态度。也就是说少年时代你就不愿望做官,而且一生闲云野鹤,老年之时依然逍遥自在,这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意思是说月光下一个人独自在饮酒,你就是不愿望去侍候君王,一个人自由自在,独自沉醉在山野中。诗人用"醉月"与"迷花"进一步用近景式手法,赞美孟夫子的飘逸隐士生活,也是对首联"风流"的具体和深化。用"不事君"写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骨。

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两句,是说孟浩然的人品,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这里诗人又以抒情手法,对首联提出的爱进步升华为仰望和敬爱。

结言《赠孟浩然》是李白的一首名诗,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画像式"赞美人之诗。全诗由"吾爱"开篇起笔,写出了作者对诗坛前辈为什么要爱,有哪些地方值得爱,应该如何敬爱等,直抒胸臆,直达人心,真表真情!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