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诸位邀
邀请回答的问题很多昭宪皇太后,太大的问题不想答,比如某一场战役的过程,懒写长篇;超出了解范围的问题不能答,比如黄瑞兰,不如自查;了解不透彻的不敢答,比如关于万历,怕误旁人
一入悟空深似海昭宪皇太后!猛然发现,在古今中外无所不知的各位大师面前,我只是末流
挑这个问题作答的原因在于:
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明确昭宪皇太后、完整的结论,目前的各种说法都没有拿出令我完全信服的证据。当然,敢在这个问题下作结论的答主都是好样的,至少你们是有勇气的专家
这次强答权作扔砖头吧
关于太祖的死和太宗继位的过程
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收录了北宋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的一段记载: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李焘对这条记载也充满疑问
“……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圣寿可延一纪]疑皆好事者饰说,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内],此亦谬误;太祖既不豫,宁复自登阁?且至殿庭戳雪乎?今略加删润,更俟考详。顾命,大事也,而实录、正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开宝九年冬十月庚子
钓鱼认为:同疑问,最大的疑问在最后一句,“金匮预盟”是太宗登基五年后,经赵普密奏才大白于天下,之后,赵普复相。在这之前,没有赵光义是皇储的说法。关于帝位传承安排这种大事却没有记录在当时的实录中,不符合常理。
宋源于五代后周,五代一般不立太子,以亲王+京尹为皇储。赵光义继位前的身份是晋王+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中书令,从这个角度看,太宗继位没有身份问题。
疑问又来了:“主少国疑”,五代战乱,所以立有军政经验的成年子弟为君是明智的。但是,此时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已二十八岁,在老爹的提携下,开宝六年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年龄来说没问题,也在向着皇储的地位靠近。
何况,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德昭十三岁,做皇帝的确有点“少”。然而,杜太后会以为自己一死,儿子赵匡胤就会马上跟着死?如果再过几年十几年呢?即使临终前不放心天下大事,按常理也应该嘱咐赵光义忠心许国、匡扶侄儿才是,而不是在自己将死未死时就惦记着儿子死后的皇位传承问题。
更何况,赵匡胤→赵光义(皇弟)→赵廷美(皇弟)→赵德昭(第一任皇帝的儿子),这样的传承序位本身有问题。即使这四位都和和气气地按预盟传位,赵德昭之后怎么办?赵光义和赵廷美的后人都是皇帝之后,都有合法继承权。要不,一家选一个皇储再转一轮?深谋远虑的杜太后和聪明绝顶的赵匡胤不会没想过其中蕴藏的风险,却没有交待下一轮的事。
不符合常理和人物性格的历史事件一般来说就是故事。
有人认为司马光《涑水记闻》中的描述比较可信
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隆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隆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赴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贾德玄先坐于府门。德玄者,荥阳人,善为医。继隆诘之,德玄对曰:‘我宿于信陵坊,乙夜有当关疾呼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继隆异之,乃告以故,扣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于雪中步主宫。继隆使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
后闻继隆至,问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钓鱼认为,司马光这段描述疑点更多
1.作为写了《资治通鉴》的历史大家,司马光在描述本朝大事件时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一一误王继恩为王继隆,误程德玄为贾德玄
恩→隆(龙)?程→贾(假)?莫非司马老爷子在暗示着什么。(我是不是石头记看多了??)
2.程玄德解释自己守在赵光义家门口的理由是赵光义可能生病了。
大雪天,病人在家,医生苦守在门外?敲敲门,问问门房不就知道晋王是不是真病了?
善医者在晋王府外雪中徘徊,皇帝暴毙了,这么巧?
3.哥哥暴毙,弟弟却要与家人商议很久才去瞧?
是哪种家人?商议些什么?不应该跟嫂子商议哥哥的后事么?
4.王继恩让赵光义先等一下再去见嫂子,程玄德主张“径入”,谁给的胆量敢直闯后宫?
关键时候,程玄德帮赵光义拿定主意。要说两人平时没有太密切的关系,谁信?
5.宋后一见赵光义来了,便“愕然”,继而称赵光义为“官家”(皇帝),出口求保(饶)。老公死了,小叔子来帮忙不应该略感宽慰么?在害怕什么?
6.时年,赵德芳十七岁,赵德昭二十八岁,即使宋皇后不愿大权旁落,想与赵光义争夺皇位,不应该召年龄更大,地位更高,更有实力的赵德昭入宫议事么?
…………
简补小资料,赵光义继位后:
并没有以皇后之礼对待宋皇后
太平兴国四年,以言语逼赵德昭自尽,时三十一岁
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暴毙,时二十三岁
以“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之名将赵廷美打发到洛阳;再称赵廷美“大逆不道,宜行诛灭”,将之圈禁府邸;继以“不悔过,怨望”之名将赵廷美发配房州。赵廷美在房州“惊惧而死”,时三十八岁
钓鱼个人能得出的结论:
金匮预盟是赵普发明的复相投名状;赵光义继位时没有身份问题;赵光义势力渗透宫墙内外;赵光义继位时也有过一场宫斗;赵光义为这一天做过细致的准备;赵光义做皇帝后干的事挺绝
不敢保证赵匡胤没有培养赵德昭伺机取代赵光义的想法;不敢保证赵匡胤没有防备弟弟之心(例如议迁都);不敢保证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究竟有何关系,亦或并没有关系?
太祖暴毙,获益最大的是赵光义;赵光义继位数年后,其他两位有资格继位的储君先后被迫死去……
猜测很多,疑问也很多
此时亦四鼓
写完这篇没有答案的回答后,一身冷汗
发布评论